
亦作“卻行”。1.倒退而行。《戰國策·燕策三》:“太子跪而逢迎,卻行為道。”《漢書·高帝紀下》:“後上朝, 太公 擁彗,迎門卻行。上大驚,下扶 太公 。” 宋 蘇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詞·放隊》:“峨鬟佇立,斂袂卻行。” 康有為 《上清帝第六書》:“謡謗并起,水火相攻,以此而求變法之有效,猶卻行而求及前也。”
(2).指能倒走的小動物,如蚯蚓之屬。《周禮·考工記·梓人》:“卻行、仄行、連行、紆行……謂之小蟲之屬。” 鄭玄 注:“卻行,螾衍之屬。” 陸德明 釋文:“案此蟲能兩頭行,是卻行。”
“卻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記載來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倒退而行()
指恭敬地後退行走,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例如:
指能倒行的生物()
特指蚯蚓等可雙向移動的小動物。《周禮·考工記》鄭玄注:“卻行,螾衍(蚯蚓)之屬”,因其身體結構能靈活進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戰國策》等原始文獻(來源:、5、6)。
《卻行》是一個四字動詞短語,意為“退卻、後退”。
《卻行》的拆分部首為“卩”和“行”,其中“卩”為右手套劑部首,“行”為行部首。總共包含7個筆畫。
《卻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原始的意義是指身體後退或退卻。
《卻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卻行」。
在古時候,漢字《卻行》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它的構造和含義與現代漢字相似。
1. 他見到那隻大黑狗,吓得連忙卻行一步。
2. 面對困難,我們不能退縮,而是應勇往直前,繼續前行。
1. 卻步:退卻、退縮。
2. 卻愧:感到羞愧,退避。
3. 卻之不恭:不對别人表示敬意或不尊重的行為。
退卻、退避、倒退
前進、進展、前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