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書”。送信。《石點頭·玉箫女再世玉環緣》:“差人賷書到鎮府時,已是黃昏,轅門封閉。”《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四年》:“先是 劉豫 在 東平 ,遣 立 故人 葛進 等賫書誘 立 。”
“賫書”是“赍書”的異體字寫法,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多被規範為“赍書”(拼音:jī shū)。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攜帶書信、傳遞文書的行為,即現代漢語中的“送信”或“傳遞文書”。該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二、古籍例證
《石點頭·玉箫女再世玉環緣》記載:“差人賷書到鎮府時,已是黃昏,轅門封閉。”
此處描述差人攜帶書信送達鎮府衙門的情景,體現了古代官方文書的傳遞流程。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四年》提到:“劉豫在東平,遣立故人葛進等賫書誘立。”
此例中,“賫書”用于軍事外交場景,指劉豫通過書信勸降對方。
三、異體字說明 “賫”“賷”均為“赍”的通假字或異體字,三者音義相通,均表示“攜帶、持送”之義。古代文獻因地域或抄寫習慣差異,存在多種寫法。
四、現代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推薦使用“送信”“寄信”等更通用的表達。若需引用古籍或進行學術研究,建議采用規範寫法“赍書”,并标注拼音“jī shū”。
《賫書》是指具有傳授知識、啟發思考和提升智慧的書籍。它不僅僅是普通的讀物,更是一種能夠為人們帶來靈感和思考的文化藝術作品。
《賫書》一詞由“貝”和“十”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貝”表示貝殼,是象形字,代表了財富和寶藏;“十”則是表示“十全十美”的意義。整個字共有7畫。
《賫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古籍中,并在後來的曆代流傳至今。該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賮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相對簡單,但也存在一些差異。《賫書》一詞在古代采用的寫法為「資書」,字形較為古樸,并且使用了一種稱為“篆書”的字體風格。
1. 這本《賫書》幫助我擴展了思維的邊界,啟發了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2. 閱讀《賫書》使我得以了解到人類智慧的寶藏,讓我明白知識的重要性。
組詞:知識-智慧、讀書-學習、讀寫-文化。
近義詞:智慧、典籍、睿智。
反義詞:無知、愚昧、淺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