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賫書的意思、賫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賫書的解釋

亦作“賷書”。送信。《石點頭·玉箫女再世玉環緣》:“差人賷書到鎮府時,已是黃昏,轅門封閉。”《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四年》:“先是 劉豫 在 東平 ,遣 立 故人 葛進 等賫書誘 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賫書"是"赍書"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規範字形為"赍書"(jī shū)。其核心含義指攜帶或呈遞文書,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赍"(賫)的本義

    從"貝"(財物)部,本指持財物贈人。《說文解字》釋:"赍,持遺也" ,引申為"攜帶"。

  2. "書"的指代

    古代指簡牍、文書、信函等文字載體,如《左傳》"赍書追而與之"即指攜帶文書。

二、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三、文化延伸意義


四、現代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2.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唐律疏議》(法律出版社)
  4. 《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
  5. 《通用規範漢字表》(語文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賫書”是“赍書”的異體字寫法,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多被規範為“赍書”(拼音:jī shū)。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攜帶書信、傳遞文書的行為,即現代漢語中的“送信”或“傳遞文書”。該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二、古籍例證

  1. 《石點頭·玉箫女再世玉環緣》記載:“差人賷書到鎮府時,已是黃昏,轅門封閉。”
    此處描述差人攜帶書信送達鎮府衙門的情景,體現了古代官方文書的傳遞流程。

  2.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四年》提到:“劉豫在東平,遣立故人葛進等賫書誘立。”
    此例中,“賫書”用于軍事外交場景,指劉豫通過書信勸降對方。

三、異體字說明 “賫”“賷”均為“赍”的通假字或異體字,三者音義相通,均表示“攜帶、持送”之義。古代文獻因地域或抄寫習慣差異,存在多種寫法。

四、現代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推薦使用“送信”“寄信”等更通用的表達。若需引用古籍或進行學術研究,建議采用規範寫法“赍書”,并标注拼音“jī shū”。

别人正在浏覽...

按磨骜狠拜節熛焱瀕臨乘客誠説呈頭崇邃春裝蹴踘丢魂丢魄蹲循椟丸翻印飛道奮拳腐熟革容乖和國粟锢囚化内畫鄣麾斥火春焦熬投石腳碓僅此而已竫言謹媚近門蠲省糠覈琨夷憐宥陵駕俪祉鹵斥倮靈率履謾天謾地挐音鋪驿前轍七采清東陵權政瞿唐峽人身攻擊商均適來戍士逃會跳大神脫白脫澀挖耳尾花五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