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草搓的繩索。語出《詩·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 鄭玄 箋:“女當晝日往取茅歸,夜作絞索以待時用。” 晉 葛洪 《神仙傳·壺公》:“頭上有一方石,廣數丈,以茅綯懸之。”
“茅绹”是漢語中較為冷僻的合成詞,由“茅”與“绹”二字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的釋義,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層面:
一、字詞本義解析
二、合成詞釋義 “茅绹”特指用白茅莖葉絞合而成的草繩,常見于古代農耕與建築場景。例如南宋農書《陳旉農書》記載:“編茅绹為苫,覆土築牆”,指用茅草繩固定屋頂苫蓋物。
三、文化引申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茅绹”常象征質樸的生活方式,如明代《農政全書》以“結茅绹而居”描述隱士居所,體現返璞歸真的意境。清代《古今圖書集成》更将其列為古代民間三十八種手工技藝之一。
四、現代使用範疇 當代該詞主要用于民俗學研究領域,如《中國農業遺産研究集刊》中提及“茅绹編織技法”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對象。部分傳統村落仍保留此工藝,用于修複古建築或制作民俗工藝品。
“茅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茅绹(máo táo)指用茅草搓成的繩索。該詞源自《詩經·豳風·七月》中的詩句:“晝爾于茅,宵爾索绹。”意為“白天割取茅草,夜晚搓成繩索”,反映了古代農耕生活中利用自然材料制作工具的日常場景。
《詩經》中的記載
《詩經·豳風·七月》提到“晝爾于茅,宵爾索绹”,鄭玄箋注解釋為:“白天采茅草,夜晚制作繩索以備使用”。這裡“绹”通“繩”,指編織的動作。
古代文獻用例
晉代葛洪《神仙傳·壺公》中記載“以茅绹懸之”,描述了用茅草繩懸挂物品的情景,進一步佐證其實際用途。
“茅绹”是古代以茅草為原材料制作的繩索,既有實際工具功能,也承載了《詩經》等文獻中的文化意蘊。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原文及鄭玄箋注。
阿武謗罵鼻膽壁觀渤海琴忏儀翅翼摧輪粹器大難黨委道弟稱兄東交民巷對诏獨松關羵羊艮隅棺釘過當河間壞裳為褲僵呆嘉澤界紙金行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贶施誇豔淩折忙活鳗井冒上莫是木乃伊木鴈南橘北枳排栅潛度潛伏期潛淋山阪少多甚的深考涚水梳弄司倉誦玩碎骨粉屍天荊地棘停車場通力投遞員推幹就濕托化污點物色銜牌孝棚習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