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麻布短衣。泛指貧者之衣。《北齊書·文苑傳·祖鴻勳》:“首戴萌蒲,身衣緼襏,出藝粱稻,歸奉慈親。”
缊袯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粗陋衣物的複合詞,由“缊”與“袯”二字組成,具體解析如下:
一、單字釋義
缊(yùn)
本義指新舊混合的絲綿或亂麻。《說文解字》釋為“绋也”,即粗絲絮。《論語·子罕》有“衣敝缊袍”之例,指用舊絮填充的袍子。
袯(bó)
原指短衣或粗布衣物。《玉篇》注“短衣也”,《廣韻》稱“袯襏,敝衣”,均指向粗劣的衣着形制。
二、複合詞整體含義
“缊袯”合稱特指古代貧民所穿的粗麻破衣,引申為生活貧寒的象征。該詞見于《漢書·東方朔傳》“衣缊無文”,顔師古注:“缊,亂絮也;袯,敝衣也”,強調材質粗劣、未經修飾的特點。
三、古籍例證與語用
《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雖未直接使用“缊袯”,但漢代鄭玄箋注以“褐,毛布,若今之馬衣裳也”類比,與“缊袯”的語境相通,均反映底層民衆的衣着狀況。
“缊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用粗麻布制成的短衣,泛指貧苦百姓所穿的簡陋衣物。該詞通過衣物材質和形制,隱晦地體現了古代社會的階層差異。
讀音與注音
文獻出處
見于《北齊書·文苑傳·祖鴻勳》:“首戴萌蒲,身衣緼襏,出藝粱稻,歸奉慈親。” 此句通過“缊袯”一詞,生動描繪了人物清貧的生活狀态。
延伸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該詞在文學中常被用作象征符號,暗示清貧、樸素或隱逸的生活态度,多見于描述隱士或底層民衆的古代詩文。
相關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反義詞或詳細用法,可查閱《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愛稱哀恸悲篥本紀表音符號不露聲色采蘭贈芍冊錣纏錯池漚持書促死促滅多次鲂鲆趕明兒怪谲古度寒豆浩首洪統圜蓋驩樂花盆毀駡兼功簡珠機籌京察進勦畿畎開花衣豤請缂繡駃卒臨敵賣陣龍鱗餅履中賣富差貧密探破費前半天潛識巧不可階乞覓輕關咠咠群鬥瑞景弱翅士論水流黃提頭同般通谒投緣無奈我何翔翺缃簡稀裡光當吸溜吸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