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簡;書籍。古人書寫用缃素,故稱。 唐 劉禹錫 《上門下武相公啟》:“熙如陽和,列在緗簡。”《舊唐書·隱逸傳·白履忠》:“處士前祕書省校書郎 白履忠 ,學優緗簡,道賁丘園。”
“缃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詞義
指書簡或書籍。古人用淺黃色的缃素(一種絲織品)作為書寫材料,故以“缃簡”代指書籍。該詞由“缃”(淺黃色)和“簡”(竹簡)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淺黃色的書簡”。
曆史文獻引用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該詞主要用于古籍或文言語境,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舊唐書》或劉禹錫文集等原始文獻。
缃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淺黃色或淺褐色。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某種顔色的特征。
缃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部首是糸(mì),右邊部首是山(shān)。它由11個筆畫構成,屬于較複雜的漢字之一。
缃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由中國古代的文字學家所創造。缃這個詞語本來是用來形容淺黃色的,後來逐漸引申為一種顔色的代稱。
缃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黃。繁體字多見于中華文化傳承地區,如中國台灣、香港等地。
古代寫缃的漢字有些不同,比如在秦漢時期,缃的寫法為“麤”。這種寫法已經逐漸不常使用,現代漢字的寫法已經統一為現代規範。
1. 她穿着一件缃簡色的旗袍,在人群中格外顯眼。
2. 這幅畫用了缃簡色作為背景,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
缃衣:指缃紗制作的衣物。
缃絲:指由缃紗織成的絲線。
缃草:指生長在水邊的一種草。
黃色、淺黃、淡褐。
深褐、暗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