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柄的意思、文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柄的解釋

(1).考選文士的權柄。 唐 黃滔 《上楊侍郎啟》:“伏以侍郎榮司文柄,弘闡至公,歷選滞遺,精求文行。” 宋 王谠 《唐語林·德行》:“﹝ 崔樞 ﹞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清 趙翼 《胡豫堂視學江南相見話舊》詩:“迴翔散地無營競,十年偏屢持文柄。”

(2).評定文章的權威。 唐 劉禹錫 《祭韓吏部文》:“手持文柄,高視寰海,權衡低昂,瞻我所在。” 唐 李贻孫 《<歐陽行周文集>序》:“精於理,故言多周詳;切於情,故叙事重復,宜其司當代文柄以變風雅。” 清 王士禛 《古詩選·五言詩凡例》:“固知此道真賞,論定不誣,非可以 東陽 ( 沉約 )、 零陵 ( 範雲 ),身參佐命,遂堪劫持一代文柄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評定文章優劣、選拔人才或主導文風潮流的權力。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本釋義

  1. 評定文章之權

    指對文學作品進行品評、裁定的權威,常用于科舉時代考官選拔人才或文壇領袖品鑒詩文。如唐代科舉主考官執掌文柄,決定士子文章高下與仕途命運。

    《漢語大詞典》釋為:“考選文士的權柄。亦泛指評定文章的權威。”

    來源: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鍊接(注:此為詞典官網示例,實際引用需替換為有效鍊接)

  2. 主導文風之權

    引申為在文學領域引領創作方向、樹立審美标準的支配性影響力。如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被譽“執天下文柄”。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指出:“文柄即文壇主導權,涉及文體革新與批評标準的建立。”

    來源:王水照. 宋代文學通論.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7.

二、曆史源流與演變

該詞初見于唐代文獻,與科舉制度緊密關聯。北宋《冊府元龜》載:“(唐)貞元中,權德輿掌文柄,擢進士第者七十有餘。” 至明清時期,詞義擴展至對文學思潮的掌控,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論及“文柄非僅科場衡文,亦含著述立言之導向”。

三、文化内涵解析

“文柄”常與“文衡”“文權”互文,隱含知識權力與文化正統性的雙重象征:


權威參考文獻(按實際可用鍊接調整):

  1.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 編. 中華書局影印本. 鍊接
  2.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 著. 古籍出版社. 鍊接
  3.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鍊接
  4.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 河南大學出版社.
  5.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 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文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考選文士的權柄

指選拔、任用文士的權力,常用于古代科舉或官員選拔的語境。例如唐代黃滔在《上楊侍郎啟》中提到“侍郎榮司文柄”,即形容侍郎掌握選拔文士的職責。宋代王谠的《唐語林》也記載崔樞“主文柄”,強調其負責考選事務的權威性。

二、評定文章的權威

指在文學領域具有評判文章優劣的話語權。唐代劉禹錫在《祭韓吏部文》中稱韓愈“手持文柄”,即贊譽其文學評判的權威地位。清代趙翼的詩句“十年偏屢持文柄”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唐語林》《上楊侍郎啟》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濁裁賜嘈雜昌博承指打平火得勝葫蘆跌腳扮手短訊阨窮飛镖風浪膚見谫識負質哏哏構架管公堂歸轸還形燭紅海黃骢曲黃鹄音黃冶變化篁竹胡才扈從互校江淮靜默士金障恐惶款宴蜫蚳狼山雞旒冕馬家大練磨勘難于跑跑跳跳丕運千載一遇親藩缺訛戎亭生識逝景時诎舉赢十三太保探虎談揚韬潛騰撲挑綴王綱吳幹毋須鑲齒香蔓襲奪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