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磨勘的意思、磨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磨勘的解釋

(1). 唐 宋 官員考績升遷的制度。 唐 時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長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狀,期滿根據考績決定升降,并經吏部和各道觀察使等複驗,稱“磨勘”。 宋 代設審官院主持此事。《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五》:“戊午,詔應南郊行事官,并付三銓磨勘,優與處分。” 宋 範仲淹 《答手诏條陳十事》:“今文資三年一遷,武職五年一遷,謂之磨勘。”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二:“ 唐 制,郊祀行慶,止進勳階, 五代 肆赦,例遷官秩,本朝因之。 孫何 、 耿望 言其非制,定三年磨勘進秩之法。”《續資治通鑒·宋真宗鹹平四年》:“審官院初引對京官於 崇政殿 ,遷秩有差。京朝官磨勘引對自此始。”

(2).科舉時代對鄉、會試卷派翰林院儒臣等複核,稱“磨勘”。 清 陶福履 《常談·磨勘》:“ 唐 開元 二十五年,禮部侍郎 姚亦 奏請應試進士等唱第訖,其所試雜文及策送中書門下詳覆。此磨勘所由昉也。國朝 康熙 四十一年壬午科,始磨勘鄉試硃墨卷。 乾隆 元年,戶部侍郎 李紱 奏請增派翰、詹、科、道官磨勘。”

(3).查核。《太平廣記》卷三八○引 唐 谷神子 《博異志·鄭潔》:“或十日方一去,但雲磨勘文案未畢,所言受罪亦不見其餘,但拷問科決而已。” 宋 範仲淹 《再奏辯滕宗諒張亢》:“一面勘鞫幹連人,并将已取到 慶州 錢帛文帳磨勘。”

(4).反複琢磨;鑽研。 明 李東陽 《麓堂詩話》:“但憶與 彭民望 作悲秋長律七言四十韻,不欲重用一字,已乃令亡弟 東山 細加磨勘,有一字乃復易之。” 明 高攀龍 《答顧泾陽先生論格物》:“但子細磨勘,似説得稍闊。” 清 黃宗羲 《明儒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塘南 之學,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謂洞澈心境者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磨勘是漢語曆史詞彙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隨時代和語境演變。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述其釋義:

一、基本釋義

“磨勘”原指反複審驗、核查的過程。“磨”含琢磨、推敲之義,“勘”為校對、審查,合指對文書、考績等事物的細緻審核。此義項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列為詞源基礎。

二、曆史制度中的專業釋義

  1. 科舉制度

    宋代起作為科舉複核制度,《宋史·選舉志》載:“凡舉人,秋取解,冬集禮部,春考試,合格者列名放榜于尚書省,仍須經磨勘院複審。”指禮部對及第者答卷的複查,防止舞弊。明清時期演變為對官員任期考績的審查,如《清史稿》提及“三年俸滿,由督撫題請磨勘”。

  2. 職官考課體系

    特指古代官員升遷前的資曆審查制度,需核查任職年限、政績等要件。宋代《職官分紀》詳述“磨勘之法,必驗曆任文書,稽考功過”。

三、佛教術語轉義

在禅宗典籍中,“磨勘”引申為對修行境界的勘驗。《景德傳燈錄》記載禅師以機鋒對話“磨勘學人”,檢驗其悟性深淺,此用法見于佛教公案文獻。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宋史·選舉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51冊)

網絡擴展解釋

“磨勘”是一個多義詞彙,主要應用于古代政治與科舉制度中,其含義可歸納如下:

一、官員考績升遷制度(核心含義)

  1. 唐宋時期的考核機制
    唐代:官員由州府或直屬長官考核功過行能,分為九等記錄于“考狀”。任期結束後,吏部與觀察使複驗考績,決定升降,稱為“磨勘”。
    宋代:設“審官院”專管官員考課,形成制度化流程,防止申報不實或升降不當。

  2. 流程與目的
    通過量化考核(如政績、任期)決定官員晉升或降黜,例如《唐文拾遺》記載唐德宗通過磨勘審核内侍官階位。


二、科舉試卷複核

  1. 適用範圍
    明清時期對鄉試、會試試卷的複查,由翰林院官員核查内容、書法是否符合規範,防止舞弊或疏漏。

  2. 具體操作
    例如明代黃佐《翰林記》提到“評駁進呈試錄”,清代延續此制度。


三、其他引申含義

  1. 查核與驗證
    廣義指對事務的反複核查,如宋代經濟監督中的審查。

  2. 學術鑽研
    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中“磨勘”被引申為推究學問、反複琢磨的治學态度。


“磨勘”的核心是古代制度化的審核機制,既用于官員政績考核(唐宋),也用于科舉公正性保障(明清),後衍生出廣義的查核與鑽研含義。不同時期的具體操作和側重點有所差異,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崩頽濱海不得已而為之塵氛熾烈寵媵倒斷燈盌丁年遞人笃思法塵繁禮法席甘露漿筕篖和價鴻雪簧口利舌駕肩接迹洊陟角勢矯易加膝集餐緊急措施錦套頭酒掣子鞠戚诳駕樂喪裂理麟牒露見妙奧磨它子牛羊勿踐噴雪矉頞倩秀渠複去僞存真叡喆弞杻詩國首演司春鎖廳舉人淟然條貫頭管外來違天悖理文錢霞袂縣父母相反詳密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