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式武器。形狀像長矛的頭,投擲出去能擊傷人。
(2).一種投擲運動。镖多用木料制成。比賽時,以在一定時間内擲出和收回的飛镖最多者或镖的飛行時間最長者為優勝。
“飛镖”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一種形似長矛頭部的投擲武器,通過投擲可擊傷目标。其材質早期多為金屬或硬質材料,具有殺傷力,屬于冷兵器時代的暗器之一。
運動形式
源于澳大利亞的狩獵工具(原名“飛旋镖”),後發展為娛樂和競技項目。镖體多為木制,常見形狀包括十字形、U形、L形等,現代比賽中也使用金屬針形镖。
比賽規則多樣,例如:
曆史發展
15世紀起源于英格蘭,20世紀初成為酒吧休閑活動,30年代逐漸職業化,出現職業協會和賽事。
該詞在漢語中也可比喻“言辭尖銳、具有攻擊性的話語或行為”。如需進一步了解專業術語或國際賽事規則,可參考權威體育資料。
飛镖是指一種用作遊戲或運動的投擲武器,由細長的金屬或塑料材料制成。它的形狀通常呈現出一根細長的針狀,一頭尖銳,另一頭裝有一塊稱為鴨翎的羽毛。
飛镖的拆分部首是飛(飠),由3個橫折劃和一豎劃組成,表示與食物有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11畫,每畫的順序是1橫、2豎、3撇、4橫、5撇、6橫、7撇、8橫、9撇、10橫、11豎。
飛镖一詞最早見于《淮南子·齊俗訓》:“齊人有射鳥者,人弗勝也。至困,因制木蘆薦爲飛鎛。”可見飛镖最初是一種用木、蘆葦等制成的投擲工具。後來,隨着制造工藝的發展,飛镖的材質逐漸演變為金屬或塑料。
繁體字中稱為飛鏢,兩個字都有簡體字的偏旁部首和筆畫組合。
在古代,飛镖的漢字寫法會有所不同。例如,隋唐時期的寫法是“飛鉟”,其中“鉟”是镖的古字形。
1. 他用飛镖瞄準了靶子,準确地命中了中心。
2. 這個遊戲規則是投擲飛镖擊中指定區域即可獲得分數。
飛镖遊戲、飛镖比賽、飛镖靶、飛镖手
飛镖的近義詞包括飛镳、镖矢。
飛镖的反義詞是不相關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