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缺訛的意思、缺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缺訛的解釋

指減少和變動。 唐 杜甫 《石犀行》:“嗟爾三犀不經濟,缺訛隻與長川逝。” 楊倫 箋注:“缺謂損其數,訛謂易其處。” 唐 韋應物 《石鼓歌》:“石如皷形數止十,風雨缺訛苔蘚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缺訛”是漢語詞彙中較為少見的組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缺”本義指器具破損,《說文解字》釋為“器破也”,後引申為不足、空缺,如《漢書·藝文志》中“周室既微,載籍殘缺”。“訛”則源自《爾雅·釋诂》中“訛,言也”,後發展為錯誤、僞誤之意,如《史通·自叙》中“莫不因舊義以抵訛”。

二、複合詞義 組合後的“缺訛”多用于文獻學領域,特指古籍在傳抄過程中産生的文字缺失與内容訛誤的雙重現象。例如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校勘《說文解字注》時,曾指出“凡古籍缺訛處,當以金石碑版互為參證”。

三、權威引用

  1. 《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收錄該詞條,定義為“文字缺失和訛誤”。
  2. 《古籍校勘學術辭典》(中華書局)強調“缺訛并稱,實為版本考據之核心問題”。

四、應用示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宋刻本《戰國策》時寫道:“此本雖較他本為善,然缺訛猶十七八”,生動體現了該詞在版本學中的實際使用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缺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均有體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缺訛(拼音:quē é)指事物在數量上的減少和位置或形态上的變動。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器物、文獻等在曆史傳承中出現的缺損或改動現象。


構成與詞義分析

  1. “缺”:表示缺失、減少,如“缺漏”;
  2. “訛”:本義為錯誤,引申為變動、更改,如“以訛傳訛”;
  3. 組合義:兩字結合後,既指數量的減少,也包含形态或位置的改變。

文獻用例

  1. 杜甫《石犀行》:“嗟爾三犀不經濟,缺訛隻與長川逝。”
    • 楊倫注:“缺謂損其數,訛謂易其處。”(“缺”指數量減少,“訛”指位置變動。)
  2. 韋應物《石鼓歌》:“石如鼓形數止十,風雨缺訛苔藓澀。”
    • 描述石鼓因風雨侵蝕而缺損,位置亦可能發生變動。

現代使用場景


“缺訛”是一個兼具“減少”與“變動”雙重含義的詞彙,常見于對曆史遺存狀态的描述。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與近義詞“錯訛”的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案檢保用憊懶陂量表顯癟瘦筆管樹禀食車茵冬泳東指西畫斷斷休休笃慮方牧法眼宗棼纚浮剽攻道棺郭貴始滑輪黃藍棘叢節本幾會金鈎金杏齎物計無複之攫金不見人軍沖慷慨解囊扣門款誠楞小子利亮黎俗馬輿瞢昧齊勇傷憂捎泊慎重其事誓戒事經示下石铫收恩霜氣訴求宿屋王軍誣構汙亂香虬巷言相與為一獻謀寫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