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違距 ”。違抗;不服從。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賦》序:“是歲 齊明 作相,疑論未決,密馳表疏,勸徵 慧景 ,折簡而召,必不違拒。” 南朝 梁 江淹 《蕭拜相國齊公十郡九錫章》:“違距以深,追增怵迫。” 元 無名氏 《謝金吾》楔子:“如有違拒者,依律論罪。” 清 陳天華 《猛回頭》:“朝廷固然是不可違拒,難道説這洋人的朝廷,也不該違拒麼?”
“違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éi jù(注音:ㄨㄟˊ ㄐㄨˋ),表示違抗、不服從的意思。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見,例如:
“陛下屢敕臣承奉契丹,勿自起釁端;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出自曆史文本,表達無法違抗天意與民心的困境)
“違拒”強調對命令或規則的明确抵抗,常見于曆史、文學及正式文本中。其含義可通過拆分“違”與“拒”二字理解,且存在異體寫法“違距”。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違拒是一個有着多重含義的詞彙,通常用于描述不遵守、不服從或抗拒某種要求、規定或命令的行為。
違拒的構成部首為辶和口,其中辶表示行走的意思,口表示人的嘴巴。違拒的總共有9畫。
違拒作為一個漢字詞彙,起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它源自于古代漢字中的從心從刀。繁體字為違拒。
在古時候,違拒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舊字形為觸,并沒有使用辶部首。
1. 他違拒了老師的指示,沒有按時完成作業。
2. 她決定違拒這份工作,因為她不喜歡那個領導。
違法、違規、拒絕、違心
抗命、不從、不順從、不服從
服從、遵守、聽從、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