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終止。《詩·小雅·祈父》:“胡轉予于恤,靡所底止?”《左傳·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底止。”底,一本作“ 厎 ”。 清 黃爵滋 《敬陳六事疏》:“若不如此嚴禁,臣恐此患竟無底止矣。”
(2).指休止的地方;住所。 明 高攀龍 《書僧卷》:“其徒之道經于此者,獲有底止,無飢渴之虞。”
底止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終止、結束,或引申為終止的界限、歸宿。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分項解析:
終止;結束
表示事物發展到盡頭或停止的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例證:《詩經·小雅·祈父》:"靡所底止",鄭玄箋注:"底,至也;止,息也。"意為"沒有終止之時" 。
界限;終極目标
指事物最終的界限或歸宿,強調終點或結果。
來源:王引之《經義述聞》(中華書局)
例證:清代文獻中"不知底止"即"不知限度",暗含對行為邊界的警示 。
"靡所底止"中"底止"為同義複合結構,"底"通"厎"(抵達),"止"表停息,二字連用強化"終結"之意。此用法奠定了後世對"底止"的語義理解基礎。
來源:《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中華書局)。
現代漢語中"底止"已罕用,但作為文言詞彙仍見于成語或學術研究,如"靡所底止"被引用以表達"無止境"的抽象概念,體現語言的曆史延續性。
來源:《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十三經注疏》等權威文獻,例證與注疏來源可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www.nlc.cn)或各大出版社官網檢索确認。
“底止”是一個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用法與例句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重編國語辭典》相關條目()。
承序蠢迪檢押春院東膠二參诽訿豐規覆誕鋼絲繩高唐夢梗沮漢帝台駻駻圜圍揮目虎吻江山如畫箋記截胫剖心解诮解下镌斥絶乏拒斧駿氣寬容昆侖兒來征擸唆羸喘淩替六義附庸漫沒秘劑鳴駞眯齊木介佞媚秾福烹銀飄漾擗約遷流竊發窮忽啓問趨求融字時勢造英雄施鍼師衆獅子吼睃看宿尚拖刀計兀日銜膽賢良方正細岑席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