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修治道路。《周禮·夏官·候人》:“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 鄭玄 注:“道治,治道也。”
(2).以道家之教義治理國家。 晉 葛洪 《抱樸子·塞難》:“道者,萬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來儒教也。”
“道治”一詞在古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修治道路 指對道路進行整治或維護。該用法最早見于《周禮·夏官·候人》中“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東漢經學家鄭玄注解為“道治,治道也”。這種含義強調對交通基礎設施的管理,屬于古代行政職能範疇。
二、道家治國理念 指以道家思想(如“無為而治”“順應自然”)作為國家治理原則。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塞難》中提出:“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來儒教也”,将“道治”視為三皇時期的理想治理模式,與後世的儒家治國形成對比。這種治理方式強調減少人為幹預,追求社會自然和諧。
現代延伸理解 有觀點認為“道治”可擴展為融合法治、德治、心治等多元治理方式的綜合體系(提出,但該來源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不過這種解釋缺乏古籍文獻支撐,屬于現代語境下的創新解讀。
建議需要嚴謹學術引用時,優先參考《周禮》《抱樸子》等原始文獻及相關權威注疏。
《道治》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其中,“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代表着合乎天理、宇宙法則的道路或道義;“治”表示管理和治理的意思。因此,《道治》指的是依據道德準則來進行治理和管理的意思。
《道治》一詞的拆分部首為“辶”(辵),表示與行走有關的意義;“廣”表示一種包容的狀态。其中,“道”由4個筆畫組成,“治”由8個筆畫組成。
《道治》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順讓篇》中:“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朋友免而無信;……’”。後來,該詞成為儒家學說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繁體字中,“道”和“治”分别寫作“道”和“治”,拆分部首和筆畫沒有變化。
在古代,道治一詞的寫法較為簡化。其中,“道”在篆書中是一個象形字,表示人走在道路上;“治”則是通過簡化和變形來表示。兩個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但形态略有差異。
1. 政府通過引領道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2. 道治是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
1. 道德治理
2. 道家治學
3. 治國理政
1. 德治
2. 法治
3. 理治
1. 亂治
2. 陽治
3. 歪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