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违距 ”。违抗;不服从。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序:“是岁 齐明 作相,疑论未决,密驰表疏,劝徵 慧景 ,折简而召,必不违拒。” 南朝 梁 江淹 《萧拜相国齐公十郡九锡章》:“违距以深,追增怵迫。” 元 无名氏 《谢金吾》楔子:“如有违拒者,依律论罪。”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説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么?”
违拒(wéi jù)是现代汉语中表示违背抗拒、拒不服从的复合动词,其语义核心强调对命令、要求或规则的明确抵触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特征及权威参考展开分析: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违抗拒绝”,指不遵从指令或要求,带有主动对抗性。如:“违拒上级指示”“违拒法庭传唤”。该词隐含行为人对权威或规则的公然否定。
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1994年版)第7卷,第1023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为“违背并拒绝”,强调双重动作——既违反规定又拒绝执行,常见于正式文书或法律语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词语 | 程度 | 适用场景 |
---|---|---|
违拒 | 最强 | 法律、行政等权威性指令 |
违抗 | 较强 | 命令、规则 |
拒绝 | 中性 | 普通请求 |
法律文书
《刑法》第313条涉及“拒不执行判决罪”,司法实践中“违拒生效判决”属加重情节(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文释义》
文学应用
鲁迅《彷徨》:“他们竟敢违拒族规,私自婚配”,凸显传统礼教下的反抗冲突。
来源: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第2卷
“违”本义为“背离”,“拒”表“抵御”,二者先秦已单独使用。东汉《说文解字》未收复合词,但南北朝文献出现“违拒王命”(《后汉书》),至明清成为法定公文常用语,现代汉语延续其正式性与对抗性语义。
文献依据:
①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商务印书馆, 1994.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16.
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M]. 法律出版社, 2021.
“违拒”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éi jù(注音:ㄨㄟˊ ㄐㄨˋ),表示违抗、不服从的意思。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见,例如:
“陛下屡敕臣承奉契丹,勿自起衅端;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出自历史文本,表达无法违抗天意与民心的困境)
“违拒”强调对命令或规则的明确抵抗,常见于历史、文学及正式文本中。其含义可通过拆分“违”与“拒”二字理解,且存在异体写法“违距”。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八州便门桥边韶腹不肩苍民尺寸可取大弟道高望重道喜丁零冬鼓惇敍饿喙锋车分纭釜鱼幕燕拱顶钩沉搆会河决鱼烂宏茂黄芦树回夺晦缺胶柱击球军牢狂悸夸赏两楹梦里层龙夔陋俚孟母眇跛鲇鱼上竿旁训谴告敲榨勒索岂不青禾融会通浃茸茸设舝始卒水晕树经随踵宿庐琐甲遡游太华它心頽荒外胎温裕萧斧谐诨解豸溪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