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館職的意思、館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館職的解釋

統稱 唐 宋 于昭文館( 唐 時又稱弘文館)、史館、集賢院等處擔任修撰、編校等工作的官職。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 唐 制,宰相四人,首相為 太清宮 使;次三相皆帶館職,洪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集賢殿 大學士,以此為次序。” 宋 洪邁 《容齋隨筆·館職名存》:“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然必試而後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其高者,曰 集賢殿 修撰、史館修撰,直 龍圖閣 ,直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次曰集賢、秘閣校理。官卑者,曰館閣校勘,史館檢讨:均謂之館職。”《古今小說·衆名姬春風吊柳七》:“次日, 張説 入朝,見帝謝罪,因力薦 浩然 之才,可充館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館職是中國古代職官體系中的特殊稱謂,主要指在皇家藏書機構或學術機構中擔任的職務。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漢代,至唐宋時期趨于成熟。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館職通常包含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等機構的職位,如校書郎、修撰、編修等,負責典籍整理、史書編纂及文化研究。

唐代館職多由科舉進士或文學名士擔任,具有“清要”性質,是文官晉升的重要階梯。《新唐書·百官志》提到,館職官員需參與國家典章制度的修訂,并為皇帝提供學術咨詢。宋代進一步擴大館閣職能,增設秘閣、龍圖閣等機構,館職選拔通過“試館職”考試,要求精通經史、文筆出衆,蘇轼、司馬光等名臣均曾任職館閣。

明清時期,館職逐漸與翰林院職能重疊,成為培養高級文官的核心渠道。清代《四庫全書》編纂即由館職系統主導,體現了其在文化傳承中的關鍵作用。現代學者研究認為,館職制度不僅保障了古代文獻的系統性保存,更推動了學術精英參與國家治理的“士大夫政治”模式。

網絡擴展解釋

“館職”是唐宋時期(尤其是宋代)特有的一種官職稱謂,主要涉及中央文化機構的職位設置。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館職指在昭文館(唐代稱弘文館)、史館、集賢院等“館閣”中擔任修撰、編校等工作的官職。這些機構負責典籍整理、史書編纂、學術研究等事務,是當時文化精英的聚集地。

2.曆史背景與演變

3.具體職責與職位

4.地位與影響

5.相關概念

補充說明

宋代文獻如《春明退朝錄》《容齋隨筆》均提及館職制度,反映其重要性。例如洪邁曾評價:“一經此職,遂為名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或制度細節,可查閱《宋史·職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變統不羞蔡邕柴扃乘勝追擊斥落斥讪處變刺涅都念子燔黍捭豚封公更令明號刮拉管彤故方郭索黑貂洪操圜圍胡羌監利校正精讨精衛填海金馬門金鎖甲禁壓鶌鸼開厰匡維靓袨卵色厖蒙孟月末藝廿一史枿枿膩人暖轎飄簸樸人平等互利欺藐睿範神鳥蛇章水鏽司谏宋高宗隨夷遂疑提訊塗龜推心威罰下沉香海香壇香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