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益稷》:“﹝ 臯陶 ﹞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歌詞稱頌君明臣良,諸事安甯。後遂以“康哉”為歌頌太平之詞。 晉 潘尼 《贈侍禦史王元贶》詩:“協心毗聖世,畢力讚康哉。” 唐 白居易 《為宰相賀赦表》:“康哉可期,天下幸甚。”
“康哉”是古代漢語中的頌揚用語,出自《尚書·益稷》,原句為“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意為君主賢明、臣子忠良、百姓安樂,整體表達對太平盛世的贊美。該詞可拆解為“康”(安甯、安康)與“哉”(感歎語氣詞),組合後強化對國泰民安狀态的稱頌。
從詞義演變看,“康哉”在先秦文獻中多用于政治頌歌,後逐漸泛化為對安定生活的文學化表述。例如《漢書·王莽傳》引“百官頌康哉”,即以典故形式延續其頌揚内涵。現代漢語中,“康哉”作為古語詞,常見于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對古典文本的引用。
參考來源:
“康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康哉”最早出自《尚書·益稷》,記載臯陶在歌頌舜帝時作歌:“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此句意為“君主賢明,臣子忠良,萬事安甯”,後“康哉”被提煉為固定表達,專用于稱頌太平盛世或政治清明的局面(如唐代白居易《為宰相賀赦表》中“康哉可期”的用法)。
多用于書面或文學作品中,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尚書》原文或古代詩詞集。
昂然自得八部白皙杯中之物暢好是常行谶瑞酬沮彈激大天光電工掉栗雕藻繁複番上繙譯官夫妻船覆帳高梯公局股抃鬼董狐含霜懷危幾簟借孝九趣舅兄靠泊狂節料谷立雪程門麗正修書院儸惹驢頽髦子評脈貧危七搭八搭請發丘錦賞懷涉兒剩女豕膏食牛適野謀霜節説話梳頭媽子邃博梭杼犆縣讬谕亡民慰輯溪盎枭破鏡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