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襲陳詞濫調。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三》:“觀其妙趣天得,自成一家,不肯拾陳蹈故。”
“拾陳蹈故”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í chén dǎo gù,其核心含義是因襲陳詞濫調,缺乏創新。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理解:
“拾”指撿取,“陳”指陳舊的内容,“蹈故”意為沿襲舊例。整體形容重複使用過時的言論或做法,缺乏新意。
引申義:
常用于批評文學創作、學術研究或處事方式中機械模仿前人、固守舊規的行為,帶有貶義色彩。
典故來源:
出自元代劉埙《隱居通議·詩歌三》:“觀其妙趣天得,自成一家,不肯拾陳蹈故。”
強調真正的創作應追求獨特風格,而非沿襲舊套。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賓語,多用于評價文風或處事方式。
例句:若一味拾陳蹈故,文章便失了生命力。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汲取古人智慧”,但結合多數高權威來源及原始出處,“因襲陳詞濫調”更準确。可能因“陳”字多義導緻個别誤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例句,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拾陳蹈故》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拾起故紙,重蹈覆轍。
《拾陳蹈故》這個詞的部首為手,并且分别包含了10畫、10畫和17畫。
《拾陳蹈故》這個成語源自《史記·項羽本紀》:“至德二年冬,劉助自默認戰免,故客軍此,拾陳蹈故。”原指共尊重新拾起敗局,但後來引申為東施效颦,重蹈覆轍。
《拾陳蹈故》的繁體字為《拾陳蹈故》。
在古時候,寫《拾陳蹈故》這個成語的字形可能有些不同,但意思和用法是相同的。
他沒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反而拾陳蹈故,結果再次陷入困境。
拾手陳蹈故、陳蹈故地、蹈故循規、拾遺補缺等。
東施效颦、墨守成規。
改弦更張、創新突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