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瞞包庇。 宋 歐陽修 《論京西官吏非人乞黜按察使陳洎等劄子》:“天下禍亂,貽憂君父,蓋由上下互相蒙庇之罪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各路領兵大臣恃有 和珅 蒙庇,虛冒功級。”
“蒙庇”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蒙庇”由“蒙”(得到)和“庇”(庇護)組成,指得到保護或庇佑,常用于形容受到神靈、自然力量或權威的庇護,使人在困境中免遭傷害。例如:“他在災難中蒙庇,幸免于難。”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宗教或傳統語境,強調幸運或外力保護。
在部分曆史文獻中,“蒙庇”指隱瞞、包庇,帶有負面色彩。例如宋代歐陽修《論京西官吏非人劄子》提到“上下互相蒙庇”,清代魏源《聖武記》中描述官員因蒙庇而虛報功績。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蒙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借助保護或庇護。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艹”,表示草字頭的部首,右邊是“庇”,表示庇護。
蒙庇的拆分筆畫共有13畫,其中“艹”部有3畫,“庇”部有10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繁體字中,蒙庇的寫法為「蒙庇」,并且按照傳統的方式書寫。蒙庇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蒙庇這個詞的例句:
1. 經過好友的庇護,他得以順利逃離困境。
2. 學校提供蒙庇,确保學生的安全。
3. 在那個困難的時刻,他感受到了家人的蒙庇和溫暖。
蒙庇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包蒙庇:保護
2. 庇佑:護佑
3. 庇蔭:庇護
蒙庇的近義詞包括保護、庇護、庇蔭等,都表示通過某種力量或手段給予保護、遮蔽或庇佑。相反的詞是拒護、拒庇等,表示拒絕提供庇護或保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