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國;衰微之國。《公羊傳·隱公七年》:“ 滕侯 卒,何以不名?微國也。”《穀梁傳·莊公五年》:“ 黎來 ,微國之君,未爵命者也。”《後漢書·窦融傳》:“賜 融 璽書曰:‘……欲遂立 桓 文 ,輔微國,當勉卒功業。’”
"微國"是漢語中由"微"與"國"構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規模極小的政治實體。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微"本義為隱匿行蹤,引申指細小、輕微;"國"指擁有獨立主權的政治實體。二者組合後,在傳統語境中特指三類特殊形态:
一、古代史籍記載的附庸小國。如《春秋左氏傳》注疏所述,周代分封制度下"微國"指領土不足五十裡的附庸國,如邾、莒等諸侯國,這類政治實體需依附宗主國存在。
二、現代國際法語境中的特殊實體。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相關論述,當代"微國"多指實際控制範圍極小(通常不足100平方公裡)、未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主權實體,如意大利境内的塞波加公國、澳大利亞的赫特河省公國等。
三、語言學中的修辭性用法。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作比喻,形容影響力薄弱的組織或勢力範圍,如"網絡微國""文化微國"等修辭表達。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尚未被《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官方辭書收錄為獨立詞條,目前主要見于學術論著及媒體報道。相關研究可參閱商務印書館《漢語複合詞結構詞典》中關于偏正結構詞彙的構詞解析。
“微國”是一個曆史與文獻中出現的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微國指小國或衰微之國,常用于描述古代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國家。例如《公羊傳·隱公七年》提到“滕侯卒,何以不名?微國也”,即滕國因是小國,君主去世時不記載其名。
夏商時期的微國
夏朝時,微國最早建于山東西南部,後因與商朝沖突,被商王上甲微擊敗,西遷至山西潞城一帶。商王廪辛時期,微國再遭重創,重要首領被俘并用于祭祀。
文獻記載
除《公羊傳》《穀梁傳》外,《後漢書·窦融傳》也提到“輔微國”,指輔佐弱小國家。這些記載反映了“微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弱勢地位。
“微國”既是夏商時期真實存在的古國,也是文獻中對弱小政權的統稱,體現了古代以“國勢強弱”為核心的分類邏輯。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考據,可參考《公羊傳》《後漢書》等典籍。
扁擔舞變嫌賓爵澶淵孱拙車駕呈頭蠢漢待漏院達摩禅丹艧點主東家效颦鬥钿鬥口齒幡子肥家豐餽輔政蓋簾觥撻害釱還田讙趣歡悚劍麻簡棄捷報螏蟍今蟬蛻殻敬奉客禮空明蘭桡斂散列曜流淚銘典缺政柔利軟丢丢若此三禅森衰上慢下暴神狗乾郎霜霰說項說舌胎甲踏球戲聽失統合駾喙文江文景文始五強溪水電站宵小新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