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扁擔舞的意思、扁擔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扁擔舞的解釋

壯 族民間的一種舞蹈。流行于 廣西 一帶。舞者多為雙數,四人至二十人不等,演時舞者圍在長凳或木槽旁,各持扁擔的一頭,有節奏地敲擊着長凳或木槽,使其發出響亮的聲音,并邊歌邊舞。主要表現生産勞動過程及祝賀豐收的愉快心情。《中國民間故事選·犁耙牛》:“這天夜裡, 塔加 把犁耙牛帶到坪子上……人們圍着它,唱着甜甜的山歌,跳着愉快的扁擔舞,好熱鬧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扁擔舞,又稱“打扁擔”或“扁擔樂”,是流行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尤其在壯族聚居的河池、百色等地區盛行。它源于壯族人民的農耕生活,是勞作間歇或節慶時自娛自樂的舞蹈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

一、名稱與核心特征

“扁擔”指代舞蹈的核心道具——農民挑運重物時使用的木質長扁擔。舞者通常雙手各持一根扁擔,或多人配合,以扁擔相互敲擊、擊打地面、長凳等,發出清脆、節奏感強烈的“哒哒”聲。這種以扁擔為樂器、以敲擊為節奏、以模拟勞作動作為主體的表演形式,是其名稱的由來和區别于其他舞蹈的核心特征。

二、動作與表現形式

舞蹈動作多模拟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農事活動,以及上山下坡、過橋涉水等生活場景。舞者或蹲或立,或進或退,或轉身跳躍,配合扁擔的敲擊聲,動作剛勁有力、樸實粗犷,節奏明快熱烈。表演形式靈活,可單人、雙人或多人集體進行,常在曬谷場、村頭空地或庭院中進行。

三、文化功能與象征意義

  1. 自娛與社交:最初是農民勞作後的娛樂放松方式,也是村民交流感情、增進團結的社交活動。
  2. 節慶助興:在春節、三月三歌圩、豐收慶典等重要節日中表演,增添喜慶氣氛。
  3. 農耕文化體現:動作直接源于生産勞動,是壯族農耕文明的生動載體,反映了壯族人民勤勞、樂觀的精神面貌和對豐收的祈願。
  4. 非物質文化傳承:作為壯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載着民族的曆史記憶和集體智慧。

四、地域特色與演變

扁擔舞深深植根于桂西北壯族地區,其風格、節奏和動作細節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異。隨着時代發展,扁擔舞從田間地頭走向舞台,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基礎上,動作編排和音樂伴奏更為豐富,成為展示壯族文化魅力的重要藝術形式,并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保護。

參考資料來源:

  1.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 - “扁擔舞”條目(線上版可訪問: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
  2.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官網 - 壯族扁擔舞介紹(廣西非遺網
  3. 河池市人民政府網 - 地方文化欄目關于扁擔舞的闡述(河池市人民政府
  4. 《壯族通史》(張聲震主編)相關章節 - 涉及壯族民間藝術形式(可通過國家圖書館或高校圖書館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扁擔舞是壯族傳統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勞動文化特色和民族藝術風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名

扁擔舞又稱“打虜列”“谷榔”“打榔”(均為壯語音譯),是壯族群衆自娛性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廣西馬山、都安等地的山鄉村寨,通過敲擊扁擔和長凳(或木槽)的節奏,結合歌舞展現勞動場景。

二、起源與發展

該舞蹈源于壯族舂米勞動,最初由“舂米舞”演變而來。早期使用木槽和木闆敲擊,後因木槽笨重改為長凳,部分地區甚至用竹竿替代,并在竹竿兩端系銅錢以增強聲響效果。

三、表演形式

  1. 人數與道具:舞者至少4人,多可達20人,圍在長凳或木槽旁,每人手持扁擔。
  2. 節奏與動作:通過扁擔互擊、敲擊長凳等方式,形成快慢交替的節奏,配合插秧、收割、舂米等模拟動作,展現勞動過程。
  3. 音樂特點:聲響清脆高亢,節奏變化豐富,具有強烈的律動感。

四、文化内涵

五、藝術價值

扁擔舞以簡樸的舞蹈姿态和獨特的聲響效果著稱,雖無複雜隊形變化,但通過節奏與動作的協調,生動還原了壯族農耕文化,是民族藝術與勞動生活融合的典型代表。

(注:部分網頁如4、5、6因權威性較低或内容重複未直接引用,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民族藝術文獻或實地調研。)

别人正在浏覽...

暗飾罷女暴示标準特許銀行秉統常則稱家之有無創匠詞藻宏麗科丹之所藏者赤大鹹等米下鍋電隕杜門自守訛混飛聽風潮奮意膏鐧歌扇鬼泣神嚎黃帶皇師绛衣大冠僭虐健仰景慕镌骨銘心涓浍疽食犒迎克敵弓老虎班磊落兩小無猜林寒洞肅鸾翼戮撻明幌幌命運普天率土慊然寝卧虬枝忍垢乳膏賞好笙舞誓禁痠痹桃楫天理不容天問绨袍之義提心鵌鼵帷門文籍先生遐長希臘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