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舞的意思、扁擔舞的詳細解釋
扁擔舞的解釋
壯 族民間的一種舞蹈。流行于 廣西 一帶。舞者多為雙數,四人至二十人不等,演時舞者圍在長凳或木槽旁,各持扁擔的一頭,有節奏地敲擊着長凳或木槽,使其發出響亮的聲音,并邊歌邊舞。主要表現生産勞動過程及祝賀豐收的愉快心情。《中國民間故事選·犁耙牛》:“這天夜裡, 塔加 把犁耙牛帶到坪子上……人們圍着它,唱着甜甜的山歌,跳着愉快的扁擔舞,好熱鬧呵!”
詞語分解
- 扁的解釋 扁 ǎ 物體平而薄:扁豆。扁擔。扁圓。扁鏟。 古同“匾”,匾額。 扁 ā 小:扁舟。 筆畫數:; 部首:戶;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扁擔舞是壯族傳統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勞動文化特色和民族藝術風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名
扁擔舞又稱“打虜列”“谷榔”“打榔”(均為壯語音譯),是壯族群衆自娛性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廣西馬山、都安等地的山鄉村寨,通過敲擊扁擔和長凳(或木槽)的節奏,結合歌舞展現勞動場景。
二、起源與發展
該舞蹈源于壯族舂米勞動,最初由“舂米舞”演變而來。早期使用木槽和木闆敲擊,後因木槽笨重改為長凳,部分地區甚至用竹竿替代,并在竹竿兩端系銅錢以增強聲響效果。
三、表演形式
- 人數與道具:舞者至少4人,多可達20人,圍在長凳或木槽旁,每人手持扁擔。
- 節奏與動作:通過扁擔互擊、敲擊長凳等方式,形成快慢交替的節奏,配合插秧、收割、舂米等模拟動作,展現勞動過程。
- 音樂特點:聲響清脆高亢,節奏變化豐富,具有強烈的律動感。
四、文化内涵
- 表現内容:以農業生産為主線,涵蓋插秧、車水、打谷等環節,同時表達豐收的喜悅和對生活的贊美。
- 節日習俗:主要在農曆正月初一至十六表演,兼具娛樂和祈福功能,寓意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
五、藝術價值
扁擔舞以簡樸的舞蹈姿态和獨特的聲響效果著稱,雖無複雜隊形變化,但通過節奏與動作的協調,生動還原了壯族農耕文化,是民族藝術與勞動生活融合的典型代表。
(注:部分網頁如4、5、6因權威性較低或内容重複未直接引用,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民族藝術文獻或實地調研。)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扁擔舞》這個詞是指一種具有民間特色的舞蹈形式。這個詞的構成可以分拆為兩個部分:扁擔和舞。扁擔的部首是手,筆畫數是3;舞的部首是舛,筆畫數是4。這個詞的來源不是很确切,但據說是由于扁擔舞中舞者手持扁擔,舞動起來像扁擔在空中舞動,所以得名扁擔舞。
《扁擔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扁擔舞」。在古時候,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寫法我沒有找到确切的資料。
一個例句可以是:我們春節期間會舉行一場精彩的扁擔舞表演。
與《扁擔舞》相關的組詞有:扁擔、舞蹈、舞者、表演等。
近義詞可以是:踩高跷舞、帶着扁擔的舞蹈等。
反義詞沒有特别明确的對立詞,可以考慮與扁擔舞相對的其他舞蹈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