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漏院的意思、待漏院的詳細解釋
待漏院的解釋
百官晨集準備朝拜之所。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舊百官早朝,必立馬于 望仙 建福門 外,宰相于 光宅車坊 ,以避風雨。 元和 初,始制待漏院。”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呂許公知許州》:“明日早, 張公 令院子盡般閤子内物色歸家,更不趨待漏院,隻就審官東院待漏。”《水浒傳》第一回:“文武百官商議,都向待漏院中聚會,伺候早朝奏聞天子。”亦省稱“ 待漏 ”。 宋 蘇轍 《颍濱遺老傳下》:“時 微仲 為山陵使,行有日矣, 轍 見之待漏,語及 河 事。”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網絡擴展解釋
“待漏院”是古代中國與官員朝會制度相關的場所,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義
“待漏院”指百官在淩晨等待上朝前暫時休息或聚集的場所,主要用于官員在宮門外等候宮門開啟、準備朝拜皇帝。名稱中的“漏”指古代計時工具“漏刻”,象征等待時間精準的朝會時刻()。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 起源: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年)始設,此前官員需在宮門外露天等待,後建待漏院提供避風雨的場所()。
- 使用場景:官員需在淩晨抵達,待宮門開啟後入内朝見。宋代文獻如《孔氏談苑》記載了官員在此處理事務或商議政事的細節()。
三、文學與文獻記載
- 《唐國史補》:明确記載待漏院的設立背景()。
- 《水浒傳》:第一回提到“文武百官向待漏院中聚會”,反映其作為朝會前集合地的功能()。
- 詩詞引用:宋代蘇轍等人作品中以“待漏”代指此處()。
四、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誤釋為“監獄”,可能與“待審”概念混淆。但根據曆史文獻及文學用例,主流含義仍指向官員朝會場所,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唐國史補》《孔氏談苑》等原始文獻,或參考宋代官制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漏院這個詞是指古代宮廷中妃嫔們生孩子待産的地方。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待(從人字旁,意為等待),漏(從氵和糸組成,表示水流),院(由阝和完組成,表示院子或者宮廷)。總共有15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宮廷生活制度,用來描述妃嫔待産的地方。在古代,宮廷中妃嫔懷孕後,大部分時間都在待漏院中度過。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待漏院」。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待漏院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唐代的古籍中大多數使用的都是現代相同的寫法。
這個詞可以用于例句中,例如:在宮廷中,妃嫔們的生孩子的地方就是待漏院。又例如:好奇的小公主偷偷溜出了她娘娘的待漏院。
與待漏院相關的組詞可以有:待産、宮廷、妃嫔等。近義詞可能有:産房、生育室等。而反義詞則可能有:外出、逃離等。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