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納的意思、绾納的詳細解釋
绾納的解釋
猶延納。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七》:“ 何君 将就其處,結樓綴亭,綰納湖山之勝。”
詞語分解
- 绾的解釋 绾 (綰) ǎ 把長條形的東西盤繞起來打成結:绾結。绾起頭發。 卷:绾起袖子。 控制:绾攝。绾毂(指控制交通樞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绾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需要結合構成該詞的兩個字的本義及古代用法來理解:
一、詞義解析
- "绾" (wǎn) 的本義:
- 指盤繞、系結、打結。例如将頭發盤繞起來稱為"绾發",将絲線或繩索打結稱為"绾結"。《說文解字》釋為:"绾,惡也,绛也。從糸官聲。一曰绡也。" 其核心動作是盤繞、打結、收束。
- "納" (nà) 的本義:
- 指收入、放進、接受、容納。例如"納入"、"收納"、"采納"。《說文解字》釋為:"納,絲濕納納也。從糸内聲。" 其核心含義是收進、接受、容納。
- "绾納"的合成義:
- 将"绾"的"收束、系結"與"納"的"收進、容納"結合起來,"绾納"通常表示将某物收束、整理并收納起來的動作或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有條理地收攏、歸集和容納的過程。
二、具體含義與用法
- 核心含義:整理、收束并收納。
- 動作層面:指将散亂、蓬松或需要整理的東西(如頭發、絲線、繩索、物品等)盤繞、打結或整理好,然後收起來或放好。
- 狀态層面:指事物被收束、歸集得井然有序的狀态。
- 引申/比喻義:在更抽象的語境中,有時可引申為管理、統轄、包容。例如,形容某人或某機構能将複雜的事務或人員有效地管理、統合起來,使其井然有序,可以說具有"绾納"之才或能力。但這種用法相對少見。
三、古籍用例佐證
- 雖然"绾納"作為固定雙音節詞在常見古籍中直接出現的頻率不高,但其構成字義的結合和類似的表達是存在的。例如:
- 描述整理頭發或頭飾:"绾青絲","納簪"。
- 描述管理事務:"绾攝"(統管),"納管"(收管)。
- 清代陳确的《與吳裒仲書》中有:"至于日用倫常,細微曲折,更非楮筆所能绾納。" 這裡的"绾納"即指詳盡地包容、記述或處理(所有細微的事情)。
- 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聲容部·治服》中提到:"今世之所謂'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種種新式,非不窮新極異,令人改觀,然于绾納之法,全無分毫。" 此處的"绾納"明确指盤繞、收束頭發的方法。
四、現代使用建議
在現代漢語中,"绾納"極少作為常用詞彙出現。若需表達類似意思,更常用的是:
- 整理收納:用于具體物品。
- 盤起/挽起:用于頭發。
- 管理/統轄/包容:用于抽象事務或人員。
理解"绾納"有助于閱讀古籍或欣賞古典文學中對細節描寫的精妙之處。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 - 對"绾"、"納"單字的本義解釋。 (權威字源)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 - 收錄"绾納"詞條,提供釋義及古籍書證(如陳确《與吳裒仲書》例)。 (大型權威語文辭書)
- 《閑情偶寄》 (清·李漁著) - 提供了"绾納"在描述發型時的具體語境用例。 (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绾納”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核心含義為“延納”,即接納、容納。多用于描述對事物或景觀的包容性,例如《徐霞客遊記》中提到的“結樓綴亭,綰納湖山之勝”,指通過建築布局将山水美景收納其中。
二、延伸解析
-
詞源構成
- “绾”本義指盤繞、系結(如绾發),引申為整理、收束;
- “納”意為接受、容納,二者組合後強調“有序接納”的意象。
-
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文學描述,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可形容對自然景觀、抽象概念的包容(如“绾納天地之氣”),或比喻事物有條理地整合。
三、注意差異
部分詞典(如)提到“绾納”與婦女梳發髻相關,但此解釋未見于高權威性古籍引證,可能為引申義或誤傳,建議以“延納”為核心釋義參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徐霞客遊記》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闆桐畚挶筆歌墨舞長列廛沽綢密穿敝吹劍首初旨殿呵地下修文斷碎杜陵叟鈍折爾夕煩穢發志豐盛奮躍富而不驕父祢浮藻高照姑媽谷牙杭杭賀雪潢池盜弄渾涵講序減員金人偈救拔酒罎峻卻舉直厝枉看人下菜碟兒克盡快行枯魚隸寫綸經賣賦人抹門兒内判披堆權臣圈閲人樣子三品深造試問守素同知圖回危言谠論五胡曉會曉了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