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言谠論”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解析如下:
多用于形容敢于提出忠告或批評的言論,常見于對曆史人物品格的評價或褒揚正直之士的語境。例如:
宋代名臣包拯以“危言谠論”聞名,屢次直言進谏。
需避免與“危言聳聽”混淆,後者含貶義,指故意誇大事實以制造恐慌。
目前公開資料中暫無該成語的具體出處記載,其釋義主要基于字義和常見用法推導。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辭源》《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注: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以上解釋綜合了多來源的共性描述,并補充了語言學背景知識。)
危言谠論是指言辭中包含負面預言或警告的論述。該詞可以分解為危、言、谠、論四個部分。
危言谠論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危:從卩部,五筆編碼21251;
- 言:從言部,五筆編碼12547;
- 谠:從讠部,五筆編碼39134;
- 論:從讠部,五筆編碼39134。
危言谠論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起初是用于描述一些人在重要場合或特定情況下發表的悲觀、警示性言論。
在繁體字中,危言谠論的寫法是「危言諍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危言谠論可以寫作「危言諍論」或「危言爭論」,但其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危言谠論:
- 他的危言谠論雖然被大多數人嗤之以鼻,但後來證明他是對的。
- 政府對于危言谠論采取了忽略和壓制的态度,以保持社會的穩定。
與危言谠論相關的組詞有:
- 危言:表示發表負面或悲觀言論的行為;
- 谠論:表示發表某種觀點或意見的言論。
近義詞可以包括:
- 危言聳聽:形容言論中誇大或誇張的内容;
- 談虎色變:形容面對強權時表現出的蔫壞或畏縮。
與危言谠論相反的詞可以是:
- 安撫言論:表示發表以平息或安撫為目的的言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