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經綸。整理絲縷。比喻治理政事。 唐 柳宗元 《懲咎賦》:“剛柔弛張兮,出入綸經;登能抑枉兮,白黑濁清。”
“綸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ún jī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綸經”原指古代紡織工藝中複雜的編織過程,其中“綸”是編織繩索的器具,“經”是紗線的緯線。後來引申為比喻處理複雜事務的能力,尤其指治理政事的智慧和經驗。
“綸”字另有讀音guān,指古代頭巾(如“綸巾”),但“綸經”中僅讀lún,需注意區分。
總結來看,“綸經”融合了工藝智慧與治理哲學,是漢語中兼具形象性和抽象性的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典文獻如《懲咎賦》或權威詞典釋義。
綸經(lún jī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原指紡織中的經線。經線指在制作織物時,紗線或絲線垂直于織布機的方向而被稱為經。綸經也可以指編織、織造、紡織等相關工藝或技術。
綸經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纟(纟是纖維類字的總部首),它的筆畫數目是13畫。
綸經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字義和用法豐富。其源自于古代織布工藝的專有名詞,如今則用于泛指與紡織有關的事物。
綸絅(lún jīng)是該詞的繁體字形。
在古代碑刻或古籍中,綸經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将綸寫作“侖”,而将經寫作“經”。
1. 綸經織成的絲綢光澤柔滑,顔色鮮豔。
2. 她以高超的綸經技術,制作出精緻的織物。
1. 綸布:指用纖維紡成的布料。
2. 編綸:指将纖維紡成線,用于編織。
3. 綸線:指由纖維細長紡成的線。
絲經、線經
緯紗、緯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