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胡的意思、五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胡的解釋

晉武帝 死後, 晉 室内亂,北方少數民族 匈奴族 的 劉淵 及 沮渠氏 赫連氏 , 羯族 石氏 , 鮮卑族 慕容氏 及 秃發氏 乞伏氏 , 氐族 苻氏 呂氏 , 羌族 姚氏 ,相繼在中原稱帝,史稱“五胡”。《晉書·元帝紀論》:“ 晉氏 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廟隳尊。” 明 劉元卿 《賢奕編·仙釋》:“譬之典午之祚,甘心偏安 江左 ,而中原一片田土,反為五胡占據,豈不悲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胡”是中國古代對五個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主要指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一概念與西晉末年至南北朝時期的“五胡亂華”事件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五胡的組成

  1. 匈奴
    興起于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曾長期與中原王朝對抗。西晉時期部分南遷,首領劉淵建立漢趙政權,揭開五胡十六國序幕。

  2. 鮮卑
    源自東北的遊牧民族,後逐漸南遷。慕容氏、拓跋氏等部落在中原建立前燕、北魏等政權,對南北朝曆史影響深遠。


  3. 中亞白種人後裔,隨匈奴内遷。石勒建立後趙政權,但因其殘暴統治被其他民族圍攻滅族。


  4. 分布于西北的農耕民族,苻堅建立前秦政權,一度統一北方,後因淝水之戰失敗衰落。


  5. 活躍于青藏高原東部的遊牧民族,姚苌建立後秦政權,是唯一延續至今的民族。


二、曆史背景


三、影響與結局

  1. 政權更疊:五胡在中原建立十餘個政權(如漢趙、前秦、北魏),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史稱“五胡十六國”(304-439年)。
  2. 民族融合:戰亂促使北方漢人南遷(“永嘉南渡”),加速江南開發;胡人政權推行漢化政策,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3. 民族消亡:除羌族外,羯族被滅,匈奴、鮮卑、氐族逐漸與漢族融合。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政權或事件,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胡:詞義解釋

《五胡》是指在古代中國曆史上,指南北朝時期,由匈奴、鮮卑、氐、羌和狄(已經融合了多個少數民族)這五個民族所組成的遊牧民族聯盟。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胡》的拆分為:
部首:用手
筆畫:五畫

來源

《五胡》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地理志》中,用來描述北方遊牧民族聯盟。

繁體

繁體字為:五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時,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五胡》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1. 南北朝時期,中國曆史上出現了五胡的遊牧聯盟。

2. 五胡侵襲導緻北方地區連年戰亂。

3. 南北朝統一後,五胡逐漸融入漢族社會。

組詞

五胡胡人、五胡亂華、五胡亂漢、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

近義詞

遊牧民族聯盟

反義詞

漢族統一、中原一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