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藻的意思、浮藻的詳細解釋
浮藻的解釋
(1).浮華的辭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妙,并有司之實務,而浮藻之所忽也。”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狀》:“﹝先君﹞嘆曰:‘為學當如是矣!’遂刮去浮藻,竭心推性命之秘。”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彼錢穀簿書不可言學問矣,浮藻餖飣可為聖學乎?”
(2).浮在水面上的藻類植物。 元 範梈 《秋江釣月》詩:“絲綸蕩浮藻,我船爾櫂歌。”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藻的解釋 藻 ǎ 隱花植物的一大類,無根、莖、葉等部分的區别,有葉綠素可以自己制造養料,種類很多,海水和淡水裡都有,極少數可生活在陸地的陰濕地方:水藻。海藻。小球藻。藻類植物。 泛指生長在水中的植物,亦包括某些
網絡擴展解釋
“浮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浮華的辭藻
指文章或言辭中華而不實、缺乏實質内容的修飾性語言。例如:“小強寫文章浮藻而蒼白”。
文學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提到“浮藻之所忽也”,批評過度追求辭藻而忽略實際内容的現象。
-
浮在水面的藻類植物
指自然水域中漂浮生長的藻類,如綠藻、藍藻等。例如:“絲綸蕩浮藻”(元·範梈《秋江釣月》詩)。
二、用法與示例
- 文學語境:常用于批評文風虛浮,如“刮去浮藻,推究本質”(明·方孝孺)。
- 科學語境:描述水生環境中的藻類現象,如“通榆河浮藻可制沼氣”。
三、相關詞彙
- 反義詞:沉着、踏實、沉靜。
- 成語關聯:雕镂藻繪、鴻筆麗藻(均強調辭藻修飾)。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例證或科學分類,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藻》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浮”指的是漂浮在水面上,而“藻”指的是水中的植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浮藻》的部首分别是“水”和“艹”,其中“浮”的筆畫數為10,而“藻”的筆畫數為14。
來源:《浮藻》一詞最早出現在《墨子·尚賢下》一篇文章中,用以形容水中漂浮的植物。
繁體:《浮藻》在繁體中保持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使用繁體字的時候,《浮藻》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湖面上的浮藻擴展了綠意盎然的景色。
組詞:水藻、浮萍、藻類、浮遊生物等。
近義詞:水草、水中植物。
反義詞:沉落、沉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