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駭貌。《古文苑·劉歆<遂初賦>》:“獸望浪以穴竄兮,鳥脇翼之浚浚。” 章樵 注:“浪,音狼。望浪,怖駭貌。”
“望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àng làng,其核心含義是驚駭、驚恐的樣子。以下是具體解析:
基本解釋
源自《古文苑·劉歆〈遂初賦〉》:“獸望浪以穴竄兮,鳥脇翼之浚浚。”。東漢學者章樵對此注釋為:“浪,音狼。望浪,怖駭貌。”,意指野獸因受驚而逃竄的狀态。
古今用法
該詞屬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已較為罕見,主要用于形容人或動物受到驚吓時的反應,如“望浪而逃”。
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例如: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近義詞(如“驚惶”“駭然”),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望浪》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月(明月)和水(水波)
筆畫:望(6畫)、浪(10畫)
“望浪”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描繪了人們遠望海浪的情景。繁體字為「望浪」。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浪」在古代寫法中會寫成「{{斬/浚}}」。
1. 到海邊散步,我時常望浪,思緒漸漸平靜了下來。
2. 高樓之上,眺望遠處的浩渺海浪,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中。
1. 望海浪
2. 望江浪
3. 望湖浪
4. 望河浪
1. 眺望
2. 仰望
3. 瞻望
1. 背棄
2. 忽略
3. 不顧
望浪一詞描述了人們遠望海浪的情景,通過描繪廣袤的大海和平緩起伏的波浪,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向往和敬畏之情。這一詞語在古代文學中被廣泛使用,帶有一種浪漫、壯麗的意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