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唇幹口燥的意思、唇幹口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唇幹口燥的解釋

形容說話過多而出現口幹舌燥的現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唇幹口燥(chún gān kǒu zào)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釋義及權威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嘴唇和口腔幹燥,形容長時間說話、情緒激動或身體缺水導緻的極度口渴狀态。常引申為費盡口舌、反複勸說卻收效甚微的疲憊感。


二、結構分析與語義溯源

  1. 結構分解

    • 唇幹:嘴唇幹裂
    • 口燥:口中幹燥無津

      二者為并列關系,通過身體部位的狀态疊加,強化"極度幹渴"的意象。

  2. 語源演變

    最早見于唐代白居易《題郡中荔枝詩》:“唇幹口燥吟不得,熱汗翻漿污衣透。” 此處既寫實景酷熱,亦暗喻創作艱辛。宋代後逐漸固化成語,如《朱子語類》載:“說得唇幹口燥,隻是不悟。”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嘴唇幹燥,口中無津。形容說話過多或極度幹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唇焦口燥。多形容費盡言辭勸說。

    (上海辭書出版社)


四、典型用法與例句


五、近義與反義詞

類型 詞語 差異說明
近義詞 口幹舌燥 側重生理感受,情感色彩較弱
舌敝唇焦 更強調因勸說導緻的極度疲憊
反義詞 口若懸河 形容說話流暢,毫無滞澀
津津有味 強調舒適滿足的生理狀态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
  3. 白居易. 《白氏長慶集》卷十六. 中華書局校勘本.
  4. 《黃帝内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網絡擴展解釋

“唇幹口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該成語形容因說話過多或長時間未飲水而導緻口腔、嘴唇幹燥的現象。其核心含義強調因語言活動頻繁引發的生理反應。


出處與用法

  1. 典故來源
    最早見于《古樂府·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幹”(一說為三國曹植引用),原指困境中焦灼的狀态,後引申為言語過多導緻口幹。

  2. 語法結構
    屬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如:“他解釋得唇幹口燥,對方仍不理解。”


相關擴展

  1. 近義詞

    • 口幹舌燥(更常用,強調口渴感)
    • 口燥唇幹(語序不同,含義一緻)
  2. 實際誘因
    除說話過多外,醫學上可能與脫水、糖尿病、幹燥綜合征、維生素缺乏等因素有關。若長期出現此症狀,建議就醫排查。


注意事項

成語本義側重“語言活動”導緻的口幹,與單純生理性口渴(如天氣幹燥)需區分。如需完整出處或醫學建議,可參考《樂府詩集》或專業醫療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瓷傍皇側犯察典吃淩冰糧除放吹彈得破此刻倒騰雕墜洞發膏秣閨教國刑焊嘴豪植和木後夫懷柔遑惑黃檀灰黑矯枉過正節推敬老恤貧金扇激貪軍簿款陳落架鐳療連頭帶腦陵慢鸾俦掄擇眉厖齒鲵面無人色妙微目録學黏度歐逆跑山罴貅前籌情孽青雀生榮死哀事半功百實才說不來探夥陶令琴踏踏歌特當威風八面威施蕹菜汙官誣谮相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