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幹口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形容因說話過多或長時間未飲水而導緻口腔、嘴唇幹燥的現象。其核心含義強調因語言活動頻繁引發的生理反應。
典故來源
最早見于《古樂府·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幹”(一說為三國曹植引用),原指困境中焦灼的狀态,後引申為言語過多導緻口幹。
語法結構
屬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如:“他解釋得唇幹口燥,對方仍不理解。”
近義詞
實際誘因
除說話過多外,醫學上可能與脫水、糖尿病、幹燥綜合征、維生素缺乏等因素有關。若長期出現此症狀,建議就醫排查。
成語本義側重“語言活動”導緻的口幹,與單純生理性口渴(如天氣幹燥)需區分。如需完整出處或醫學建議,可參考《樂府詩集》或專業醫療資料。
“唇幹口燥”是一個描述口腔内幹燥的症狀的成語。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包括“唇(口)”和“幹燥”兩個部分。其中,“唇(口)”是指的嘴唇,而“幹燥”表示缺少水分或濕潤的狀态。
成語“唇幹口燥”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一書中。在古代,人們常用這個成語來形容烈日炎炎、天氣炎熱而導緻口腔失濕、嘴唇幹燥的情況。
從繁體字的角度來看,成語“唇幹口燥”在簡體字中沒有變形。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成語“唇幹口燥”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沒有詳實的文獻記載,我們無法确認古代人具體如何書寫這個成語。
以下是一個使用成語“唇幹口燥”的例句:“今天太熱了,出門一整天,回來時感到唇幹口燥,真讓人難受!”
和“唇幹口燥”相關的組詞包括:口腔、口渴、嘴唇等。
與“唇幹口燥”意思相似的成語有:口渴欲裂、喉幹舌燥、腥風血雨等。
和“唇幹口燥”意思相反的成語有:口若懸河、說話如山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