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隻能卷舒而不能懸挂的橫幅書畫長卷。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四折:“我如今将從前屈死的忠臣良将,畫成一個手卷。”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内閣·僞畫緻禍》:“時傳聞有《清明上河圖》手卷, 宋 張擇端 畫,在故相 王文恪 胄君 家。” 孫犁 《秀露集·畫的夢》:“你如果去捅一下賣畫人的屁股,他就會給你拿出一種叫‘手卷’的秘畫,也叫‘ 山西 竈馬’,好看極了。”
(2).指備簽名用的長卷。《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但建造這祠,須數千金。我裱了個手卷在此,願捐的寫在上面。”
“手卷”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主要涉及書畫藝術和文獻記錄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書畫長卷
指一種隻能卷舒、不可懸挂的橫幅書畫作品,通常為長幅橫向裝裱形式。其特點是長度遠大于寬度,需在案頭展開觀賞,如宋代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手卷在裝裱時常用宋錦或絹分隔段落,排列順序遵循傳統自右向左展開。
簽名長卷
指用于多人簽名的長幅卷軸,常見于古代集體捐贈、題詞等場景。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裱了個手卷在此,願捐的寫在上面”。
作為成語時,比喻事物形式靈活、無固定規則,常見于文學、藝術領域,強調隨意性和不受約束的特點。
對應英文為hand scroll,專指中國傳統書畫裝裱形式。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文獻或書畫實例,中的來源信息。
手卷是由手持細長的紙張或者綢帛,卷成圓柱形而制成的書,是古代流行的一種書籍形态。它是一種方便攜帶、閱讀和保存的書寫形式。
《手卷》由“手”和“卷”兩個字組成。
“手”是部首,并且在《康熙字典》中排列在第64位。它由“扌”(手)和“丶”(點)兩個部分組成,總共3畫。
“卷”是部首,并且在《康熙字典》中排列在第27位。它由“卩”(封印)和“川”(川流不息)兩個部分組成,總共9畫。
繁體字“手卷”的書寫形式為「手捲」。
在古代,手卷的寫法有所不同。可以參考《康熙字典》中的寫法,它的形狀和現代寫法稍有差異。
1. 我喜歡閱讀古代手卷,感受那種獨特的文化氛圍。
2. 他從書架上拿下一卷手卷,開始研究其中的古代文獻。
手捲扇(繁體字,意為扇子),手捲煙(繁體字,意為卷煙),卷發(現代漢字,意為卷曲的頭發)。
卷軸、卷帙、卷冊都是指手卷的同義詞。
平裝書、豎排本是指與手卷相反的書籍形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