稂莠不齊的意思、稂莠不齊的詳細解釋
稂莠不齊的解釋
有好人也有壞人,好的壞的混在一起。
詞語分解
- 稂莠的解釋 ∶稂和莠,都是形狀像禾苗、妨害禾苗生長的雜草 ∶比喻害群之人詳細解釋泛指對禾苗有害的雜草。常比喻害群之人。《國語·魯語上》:“ 子服 之妾衣不過七升之布,馬餼不過稂莠。”《後漢書·王符傳》:“夫養稂
- 不齊的解釋 在質或量方面、大小或程度上不一緻的;多變的,可變的,不規則的,不均勻的脈律不齊
專業解析
"稂莠不齊"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好人壞人混在一起,品質優劣混雜,難以區分。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 本義溯源
- 稂 (láng): 古代指對禾苗有害的雜草,特指“狼尾草” 。這種草外形似谷子但常不結穗,或結空穗,會搶奪養分,影響農作物生長。
- 莠 (yǒu): 指“狗尾草” 。也是一種常見的田間雜草,幼苗時期與谷子(粟)極為相似,難以分辨,但長大後不結糧食,隻會消耗地力。
- 不齊: 指混雜在一起,不純正,不一緻。
- 本義: 田地裡稂草和莠草混雜在禾苗中生長,良莠難分。
二、 比喻義詳解
成語“稂莠不齊”主要使用其比喻義:
- 指人的品質優劣混雜: 形容一個群體中既有好人、有才能的人,也有壞人、品行不端或能力低下的人,彼此混雜,不易識别。例如:“這個團隊人員稂莠不齊,管理起來很費勁。”
- 指事物的好壞優劣不一: 形容事物質量、水平、性質等參差不齊,好壞都有。例如:“市場上銷售的同類型産品稂莠不齊,消費者選購時要仔細辨别。”
三、 核心特征
- 混雜性: 強調好的和壞的、優的和劣的混合在一起。
- 難辨性: 如同稂莠在幼苗期與禾苗難以區分一樣,比喻人或事物在表面上不易分辨好壞優劣。
- 消極性: 通常帶有貶義色彩,用于描述一種不理想的狀态,暗示需要甄别、篩選或管理。
四、 使用場景
常用于描述:
- 人員構成複雜的團體、組織或人群。
- 質量參差、标準不一的産品、作品或服務。
- 來源多樣、水平不等的信息或觀點。
五、 與“良莠不齊”的關系
“稂莠不齊”與更為常見的“良莠不齊”意思完全相同。“良”指好的禾苗,“莠”指狗尾草,“良莠不齊”同樣比喻好人壞人混在一起或好的壞的事物混雜。“稂莠不齊”是“良莠不齊”的一種早期或變體說法,兩者在現代漢語中可以互換使用,但“良莠不齊”更為通用。
參考資料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權威詞典對“稂”、“莠”及“良莠不齊”的标準釋義)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94).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對“稂莠不齊”詞條的曆史溯源及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稂莠不齊”是一個常被誤用的成語,其正确用法及相關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該詞字面指“稂”和“莠”兩種雜草混雜在禾苗中,比喻事物或人群中有好壞混雜的情況。例如:、、均提到其解釋為“好人壞人混在一起”。
二、用法争議
-
誤用問題:根據高權威性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該詞實為“良莠不齊”的誤寫。
- “良莠不齊”中“良”指好苗(好人),“莠”指狗尾草(壞人),語義更準确。
- “稂”和“莠”均為雜草,若用“稂莠不齊”,則僅表示“壞與壞混雜”,邏輯矛盾。
-
常見混淆原因:兩詞讀音相近(“稂”láng vs “良”liáng),且部分非權威資料未明确區分。
三、建議用法
在正式語境中應使用“良莠不齊”,例如:
“團隊成員能力良莠不齊,需加強培訓。”(參考、、)
雖然“稂莠不齊”在部分文獻中出現,但主流規範詞典均标注其為誤用。日常使用建議以“良莠不齊”為準,避免語義矛盾。
别人正在浏覽...
鮑家詩碧澗吃四方飯沖冠發怒丑正畜田村棒棒彈墨颠歌凍肉費解改組狗拿耗子館伴使桂玉海猴兒捍難含章挺生懷刺黃芽白腳爐驕王交與叫噪筐籠闊解樂都累臣連字符俚近領裌靈樸陵迫龍公竹漏略貓掌風門廳撲漉遣制棨傳啓銮親在全球環境監測系統蛇蟊豕心授餐手斧順弟私載通情達理同咨屯達五莖無明業火烏噣梧子鮮扁弦木校令下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