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郊邊遠地區。 南朝 梁 蕭統 《七契》:“蓋聞地美養禾,君人愛士,澤被無垠,光照郊鄙。” 梁啟超 《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二:“邑地者,都會之地,工商所輻輳也。野地者,郊鄙之地,農業所利用也。”
“郊鄙”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地理或社會空間概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jiāo bǐ(注音:ㄐㄧㄠ ㄅㄧˇ)
含義:指城郊邊遠地區,即城市外圍較偏僻、遠離中心的地帶。
延伸解析
字義拆分
文獻用例
語境關聯
該詞常隱含城鄉差異,既指地理上的偏遠,也暗含經濟或社會地位的邊緣化,例如古代郊鄙地區多以農業為主,發展相對滞後。
總結
“郊鄙”綜合了空間與人文的雙重含義,適用于描述古代或傳統社會中的城鄉結構。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七契》或梁啟超相關著作。
《郊鄙》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表示城市中遠離市區的地方,也可以用來形容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落後或簡陋。
《郊鄙》的拆分部首是從部首“邑”和“犬”組合而成的,其中“邑”表示城市,而“犬”則代表狗。它的總筆畫數是17畫。
《郊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部首》中的“邊邾”一詞,用來指代偏僻的鄉村地區。經過演變和發展,最終演化為現代漢字中的“郊鄙”。在繁體字中,郊鄙的寫法為「郊鄙」。
在古代,郊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古籍的記載,郊鄙在古代叙述中有時使用寫作「郊墨」、「郊墨墓」等變體。
1. 這個村莊離城市很遠,處于郊鄙地區。
2. 這個地方的文化非常落後,可以說是十分郊鄙了。
郊鄙+地、郊鄙+鄉、郊鄙+氣、郊鄙+村、郊鄙+小、郊鄙+景、郊鄙+生活等。
偏僻、荒涼、蠻荒、荒廢、粗糙等。
繁華、先進、開放、文明、高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