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嶕嶢的意思、嶕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嶕嶢的解釋

亦作“嶣嶤”。1.峻峭;高聳。《漢書·揚雄傳下》:“ 泰山 之高不嶕嶢,則不能浡滃雲而散歊烝。” 顔師古 注:“嶕嶢,高貌也。” 晉 陶潛 《拟挽歌辭》之三:“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嶤。” 宋 司馬光 《送張太博肅知嶽州》詩:“波濤洶湧動寒野,樓閣嶣嶤壓暮雲。” 明 陳宏緒 《寒夜錄》卷上:“山虛水深,萬籟蕭蕭,古無人蹤,惟石嶕嶢。”

2.指高山。 清 周亮工 《百丈岩瀑布同公蕃賦》詩:“雷耕石骨劈嶕嶢,波詭雲騰百丈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嶕嶢”(讀音:jiāo yáo)是漢語中一個形容山勢高峻的疊韻連綿詞,其核心含義指山峰陡峭、險峻之态。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常見于古典文獻及詩詞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保留在詞典釋義與文學研究領域。

從構詞角度看,“嶕”與“嶢”二字均含“山”部,屬于典型的形聲字。兩字組合後,通過疊韻形式強化了山體高聳的視覺意象。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嶕嶢”形容“山高貌”,常用來描繪層巒疊嶂、危峰兀立的自然景觀。例如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寫道:“嵳峩嶕嶢”,以凸顯終南山群峰的險峻之勢;曹植《九愁賦》亦用“踐蹊隧之危阻,登嶕嶢之高岑”表現攀登高山的艱險。

該詞的近義詞包括“嵯峨”“崚嶒”“崔嵬”等,均屬古代文學中描繪山勢的常用詞彙。其語義特點不僅限于物理層面的高度描述,還可引申表達環境艱險或局勢嚴峻,如明代何景明《沅州道中》詩句“況逾巴峽更嶕嶢”,即通過山勢隱喻旅途險阻。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張衡《西京賦》,收錄于《昭明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
  3. 曹植《曹子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網絡擴展解釋

“嶕嶢”是形容山勢高聳險峻的疊韻聯綿詞,常見于古代文獻,也可寫作“嶣嶢”。其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山勢高聳陡峭,多用于描繪險峻的山峰。如《漢書·揚雄傳》中“泰山嶣嶢”即形容泰山巍峨之勢。

  2. 引申含義

    • 比喻品格高潔:如張九齡詩句“巉岩覆清景,嶕嶢上曾穹”,以山勢喻人的崇高節操。
    • 形容抽象高度:可指志向高遠或事物超出常規,如《水經注》中“自城以西,嶕嶢岑立”。
  3. 文獻用例 多見于漢唐詩文,常與“巉岩”“岑立”等詞搭配,強化視覺上的險峻感。

由于該詞較為生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若需更精确的解讀,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

礙難遵命弊法彩章冊除差差赤光儲德捶骨瀝髓大壽地勤鬥檢爾汝歌格調說橫賦淮南雞犬黃石編諱飾混世魔王浃髓淪膚接給進善黜惡窘況據說據依柯欘口頭文學浪人撩吊凜嚴六號流求流向隆異漫天過海媚竈内傾釀亂逆谏匹練情見情怨欺天罔地求借铨考覰覰然聖保羅大教堂石棉首播水葫蘆書筠蘇省亭童投谒衛戍僞易誣摭橡果顯聞黠彊邪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