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口。 文秉 《先撥志始》卷上引 明 楊漣 《劾魏忠賢************罪疏》:“ 忠賢 恐其露己驕橫,上年因皇上南郊,謀之私比,托言急病,立刻掩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 于生 念許之則禍在後日,不許則禍在目前,猝不能決。托言父在難自專。”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托言衆治,壓制乃尤烈于暴君。”
(2).假稱。 清 尹慶蘭 《螢窗異草三編·秦吉了》:“月餘,婢竟光采如初, 緒 乃浼尼為撮合山,托言貧家之女,力白於其母。”
托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含義
指以借口或托辭掩飾真實意圖的行為,常用于回避現實或避免直接表達真實想法。
詳細解釋
使用場景
常見于人際交往或曆史典故中,例如:
近義詞
包括“借口”“托詞”“飾辭”等,均指向非直接表達意圖的語言策略。
例句參考
“托言”兼具行為掩飾與語言策略雙重屬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意圖。
《托言》是一個漢字詞彙,由“扌”和“言”兩個部首組成,共有9個筆畫。該詞來源于古漢語,是一個常用詞彙。
在繁體字中,托言的寫法為「託言」。
在古代,托言的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但是,由于托言的使用頻率較高,其基本字形并未發生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托言的例句:
托言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新詞,例如:
與托言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詞語有:借口、辯解、開脫。
與托言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坦白、承認、供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