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古制的意思、古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古制的解釋

古時的法式制度。《漢書·平帝紀》:“皇帝二名,通于器物,今更名,合於古制。”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然 高祖 封建,地過古制……故有 吳 楚 七國之患。”《李衛公問對》卷中:“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鈎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就拿姑娘上頭講,便不是照國初舊風……也不是照前朝古制。” 魯迅 《花邊文學·洋服的沒落》:“恢複古制罷,自 黃帝 以至 宋 明 的衣裳,一時實難以明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古制指古代的制度、禮法或器物形制,具有曆史傳承性與文化規範性。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其含義:


一、字義溯源

  1. 單字釋義

    • 古:會意字,從“十”從“口”,表示世代口傳的往事(《說文解字》)。引申為“久遠的時代”。
    • 制:本義為“裁斷”(《說文·刀部》),後衍生“制度”“法度”之義,如《禮記·曲禮》:“必告之以其制”。
  2. 複合詞結構

    “古制”為偏正結構,“古”限定“制”,強調曆史延續的規範性體系。


二、權威詞典定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古代的制度、法令或習俗”,如《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五曰官成,以經邦治。”鄭玄注:“官成,謂官府之成事品式,猶今之古制。”

  2. 《辭源》

    釋為“舊有的法式”,引《漢書·刑法志》:“漢興,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寬仁之厚,總攬英雄,以誅秦項……蠲削煩苛,兆民大說。”其“蠲削煩苛”即指簡化秦代嚴法、恢複周代古制。


三、文化内涵與用例

  1. 禮樂制度

    特指先秦禮法體系,如《禮記·樂記》:“禮樂刑政,其極一也。”古制以“禮”為核心,規範社會等級與行為準則。

  2. 器物形制

    指古代器物制作規範,如《考工記》:“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強調工藝遵循自然時序與形制标準。

  3. 曆史文獻例證

    • 《論語·八佾》:“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反映孔子對周代古制的推崇。
    • 《史記·禮書》:“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說明古制在秦漢的演變。

四、學術參考

  1. 王力《古代漢語》

    指出“古制”在經史典籍中多指西周至漢代的典章制度,尤以《周禮》《儀禮》為範本。

  2.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通過甲骨文、金文考證“制”字從“未”(樹木)從“刀”,印證其“裁斷→制定”的義項演變。


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古制”是漢語詞彙,指古代社會形成的制度、風俗或規矩,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古制指古代的法式制度,包括禮儀、行政、社會規範等,反映了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例如《漢書·平帝紀》提到“合於古制”,即遵循舊有制度。

  2. 曆史背景與出處

    • 漢代文獻中已明确使用該詞,如《漢書》記載皇帝更名需“合于古制”。
    • 三國時期曹冏的《六代論》提到“地過古制”,批評分封制超越古代标準。
  3. 應用場景

    • 社會規範:如唐代假髻(發飾)模仿古制,體現《周禮》中的“編”。
    • 政治制度:唐朝初期沿用古制作息時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4. 文學引用
    杜甫、陸遊等詩人常在作品中提及古制,如“此堂存古制”“衣冠古制存”,借古喻今或表達對傳統的尊崇。

  5. 現代意義
    古制常被用于讨論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如“因襲古制難以開創新格局”,強調需結合時代發展靈活運用傳統。

古制是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切入點,既包含具體制度,也承載文化精神,需辯證看待其曆史價值與當代適應性。

别人正在浏覽...

安綏柏海鸨婦苞蘖八則佖佖不矜細行蠶匾倡呼抄書叱犢傳稱歹人導體盜亦有道枋臣紛擾分體革面光亨館使觀音手鼓步貴俠沽譽買直賀廈昏放火患禍近池魚饑馑薦臻驚迸精胖積僞寄菆喇叭筒麟軒媚柔明規鲵鲸樸人邛杖如故襦褲讴三狗尚行稍子盛筵易散眚烖伸欠十眉市醫授兵矟騎死水潭竹同議頭把兒土鼈下浄相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