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量探讨。《明史·李承勳傳》:“宜及未議前,備條所議,布告與議者,俾先諗其故,然後平心商質,各盡所懷。” 清 周亮工 《<廣金石韻府>序》:“夫以 朱臣 雲谷 之才,素號通敏,而予前後於 閩 者十二載,從予商質者未嘗易寒暑。”
“商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區别,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解釋:
拼音:shāng zhì
核心含義:
商量探讨(主流解釋)
根據,該詞常見于古籍及現代文獻,指通過讨論、交流達成共識。例如《明史·李承勳傳》中“平心商質”即強調理性探讨。
商業信譽與品質(特殊用法)
部分詞典(如)将其作為成語解釋,指商業活動中應注重的誠信和質量,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
若遇到該詞,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權威辭書。
商質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某物的質地或品質,通常用來描述産品或材料的特點和品質等。
商質的拆分部首是“⺮”(zhú)。
商質的總筆畫數為18畫。
商質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商代的一種特征性表達方式。
商質的繁體字是「商質」。
在古代,商質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其中一個常見的古字形是「商德」,用來表示商業中的品德和道德準則。
1. 這家公司的産品商質過硬,赢得了客戶的信賴。
2. 商品的商質決定了它的市場競争力。
1. 商品:商質和價格共同決定了一個商品的價值。
2. 商業:商質是商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3. 商标:商标是用來标示産品的商質和品牌的标志。
品質、素質、質量。
劣質、次質、惡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