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蹇裳的意思、蹇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蹇裳的解釋

揭衣;用手提起衣裳。蹇,通“ 褰 ”。《莊子·山木》:“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楚辭·九章·思美人》:“因芙蓉而為媒兮,憚蹇裳而濡足。” 洪興祖 補注:“蹇,蓋讀若褰,謂摳衣也。”《鏡花緣》第四十回:“太後因《内則》有‘不涉不撅’之訓,蓋言婦人不因涉水則不蹇裳,是婦女之體,最宜掩密,其屍骸尤不可暴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蹇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蹇裳”指提起衣裳的動作,常見于古籍中描述人物涉水或行動時的姿态。其中:

2.文獻出處

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例如:

3.用法與語境

4.注意點

5.易混淆概念

需與成語“蹇裳躩步”(形容行動急促)區分,而提到的“行動不便”為誤讀,實際含義與動作本身相關,并無負面引申。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莊子》《楚辭》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蹇裳的意思

《蹇裳》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常被用作形容殘疾、行走不便的人。它的意思是跛腳、瘸腿,形容人走路困難或行動遲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蹇裳》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和“衣”,其中“⻊”是指“足部部首”,“衣”是指“衣服部首”。

《蹇裳》的總筆畫數是12,其中“⻊”部首有2畫,“衣”部首有9畫,由此可以看出,“⻊”部首在字的左邊,“衣”部首在字的右邊。

來源和繁體

《蹇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中,後來也多次出現在古代文獻和詩詞中。有一種說法認為,蹇裳源自于古代神話傳說中殘疾的神祇黃麟子,因為黃麟子走路困難,所以蹇裳也用來形容行走不便的人。

在繁體字中,《蹇裳》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外形稍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蹇裳的形狀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的結構和意思保持一緻。

例句

1. 他因為一次車禍導緻腿骨折,從此以後就一直蹇裳走路。

2. 這位老人蹇裳地走進了公園,坐在長椅上休息。

3. 他受傷後蹇裳了好幾個月,但通過堅持康複訓練,終于能夠恢複正常行走了。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蹇裸(形容赤裸裸、無遮掩)、蹇滞(形容行動遲緩)。

近義詞:跛腳、瘸腿。

反義詞:輕快、矯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