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搖颠覆。《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 諸葛誕 造為兇亂,盪覆 揚州 。”《舊唐書·王重榮王處存等傳贊》:“乾坤盪覆,生聚流離。” 宋 王禹偁 《重修北嶽廟碑奉敕撰》:“乏祀虐民,自作敗亡之計;彼曲我直,坐觀盪覆之期。”
毀壞;颠覆。《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盟 叔孫氏 也,曰:‘毋或如 叔孫僑如 欲廢國常,蕩覆公室。’” 三國 魏 曹操 《薤露行》:“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唐 劉長卿 《登吳古城歌》:“ 黃池 高會事未終,滄海橫流人蕩覆。” 明 劉元卿 《賢奕編·金陵義貓》:“ 金陵 閭右子 蕩覆先業,不勝逋責,決意自盡。”
“蕩覆”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側重于表達徹底地颠覆、傾覆或毀滅的狀态或行為,帶有強烈的破壞性和徹底性。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及權威來源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合成詞“蕩覆” 即結合二者含義,表示徹底摧毀、完全傾覆,多用于描述政權、基業或重大事物的崩潰。
《漢語大詞典》
釋為:“颠覆;徹底破壞。”
例句引漢王粲《登樓賦》:“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于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怅盤桓以反側。” (注:此例雖未直用“蕩覆”,但語境暗含基業傾覆之憂)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鍊接)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颠覆,滅亡。”
引《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郏鄏……則我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賴。”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辭源》(第三版)
注:“傾覆,毀滅。”
引《後漢書·董卓傳》:“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後葬,開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亂公主,妻略宮人,虐刑濫罰,睚眦必死。”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
如《舊唐書·哀帝紀》:“朱溫篡唐,蕩覆王室。” 指朱溫徹底颠覆唐朝統治。
如“蕩覆綱常”指倫理秩序完全崩潰;“蕩覆基業”形容世代積累的事業毀于一旦。
可用于自然災害(如“洪水蕩覆家園”)或重大失敗(如“陰謀蕩覆”),強調毀滅性後果。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直接收錄“蕩覆”,但分别注解: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蕩覆”的核心義為徹底傾覆與毀滅,承載深厚的曆史語境,適用于描述政權、制度或重大結構的崩潰,其權威釋義可溯至《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經典辭書。
“蕩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動搖颠覆
指對原有秩序、政權或結構的破壞性沖擊,常與政治動蕩相關。例如《舊唐書》中“乾坤蕩覆,生聚流離”,描述戰亂導緻的社會崩潰。
毀壞;徹底破壞
強調對事物根基的摧毀,如《左傳》記載的“蕩覆公室”,指破壞國家機構;曹操《薤露行》中“蕩覆帝基業”,亦為此意。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用例及現代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傍依頒朔辦艇扁針孛婁糙米常滿杯丑俗詞訴從心帶路人大予地坼肥甜鳳引九雛扶力附民斧依鈎喙谷氨酸觀衆蓇朵兒鬼闆眼惠潤呼蘭昏虐挾輔薦揚鈞球趷查空有郎頭絮繭陵邁流裡流氣龍骨蜜甜貘屏骈首就僇破鈔曝書見竹千裡信箧簏侵陷人非木石榮澤三十閃明十二宮事實上索居太漠檀香帖服橐泉宮象六閑毀箫韶徙次邂逅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