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鲛绡。 唐 李商隱 《玄微先生》詩:“龍竹裁輕策,鮫絲熨下裳。” 宋 柳永 《臨江仙引》詞:“鮫絲霧吐漸收,細腰無力轉嬌慵。” 清 毛奇齡 《诏觀西洋國所進獅子敬制長句紀事》:“魚眼看波射水紅,鮫絲織浪翻雲紫。”
“鲛絲”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主要指傳說中鲛人(神話中的海洋生物)所織的绡紗,具有輕薄、入水不濕的特性,常用于詩詞中代指珍貴織物或奇幻意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在古代詩詞中,“鲛絲”常被用來渲染奇幻意境或珍貴之物:
更多詩詞用例可查看《漢語詞典》(來源2)及古典文學注解(來源3)。
《鲛絲》是一個詩意的詞語,表達了一種如魚鱗之間的纖細和柔軟,也可以理解為柔弱細微的東西。這個詞常用來形容纖細的線或絲狀的物體,比喻非常細小和纖弱。
《鲛絲》由“魚”和“巾”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魚類和巾帼的意思。按照漢字拆分規則,它的筆畫數是12,其中“魚”部首占有10筆,“巾”部首占有2筆。
《鲛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魯頌·魯魚》中。其中描述了魚網細密的紋理,給人一種細膩而美好的感覺。在繁體字中,鲛絲的寫法為「鮫絲」。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古字眼的寫法為「魚巾」。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簡化,演變成現代的寫法。
1. 漁網上的鲛絲在微風中輕輕晃動。
2. 他微笑着,悄悄撥弄着鲛絲般的頭發。
1. 鲛魚:魚類的一種,身體細長而纖細。
2. 絲綢:由蠶蛹吐絲所制成的質地柔軟的布料。
3. 魚網:用來捕撈魚類的網狀工具。
細絲、絲線、蛛絲,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來形容細小且纖弱的東西。
粗繩、粗線,這些詞語相對于鲛絲,描述了粗大和強壯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