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人口稅。 漢 有口賦、算賦之分。七歲至十四歲,每人每年出二十錢以供天子,為口賦。 武帝 時增至二十三錢,以補車騎馬匹之費。自十五歲至五十六歲,每人每年出百二十錢,為算賦。曆代或因其名,但其規定各異。 唐 劉禹錫 《蘇州舉韋中丞自代狀》:“伏以當州口賦首出諸郡,況經災沴,切在撫綏。”參閱《漢書·昭帝紀》、《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文獻通考·戶口一》。
口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人口稅制度,其核心含義和演變如下:
口賦是按人口征收的稅種,主要針對未成年人。漢代時,7至14歲兒童每人每年繳納20錢(漢武帝時增至23錢),用于皇室開支。與針對成年人的“算賦”(15-56歲,每年120錢)共同構成漢代人頭稅體系。
綜合自漢典、查字典、曆史文獻解析等高權威性資料。需注意不同朝代的具體規定存在差異,建議通過《漢書》《文獻通考》等古籍進一步考證。
口賦(kǒu fù)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通過口頭語言表達贊美或稱頌的文辭。口賦一詞融合了“口”和“賦”兩個字,形象地表達了通過口頭賦詩或贊美言辭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含義。
口賦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走”,其中“口”是指口腔,代表口頭語言的表達,而“賦”則是表示賦詩、贊美等意義的部分。根據《康熙字典》,口賦的總筆畫為13畫。
“口賦”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是古代稱頌或贊美的一種形式。後來,這個詞逐漸泛指通過口頭贊美言辭來表達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在繁體字中,口賦被寫作「口賦」。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因此“口賦”的書寫方式也有所變化。一種常見古代寫法是:“口蔔”。其中,“蔔”是代表“占卜”、“預測”等意義的部分。
1. 他擅長以口賦形式表達他對大自然的贊美。
2. 這首口賦讓人們感受到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口才、賦詩、賦文、口若懸河、言辭犀利
頌詞、歌頌、贊美、稱頌
謾罵、批評、責備、譴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