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古祭禮中主人向司祭人進酒。《儀禮·特牲饋食禮》:“獻祝,籩燔從,如初儀。”
(2).進獻祝詞。 清 劉毓崧 《杜觀察<古謠諺>序》:“加以前此兩攝 東亭 ,輿情愛戴,士民之獻祝者,鹹拟諸古循吏焉。”
獻祝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向進獻祝禱之辭或表達祝福的行為,常見于古代禮儀與文獻中。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獻用例角度分述:
指在祭祀、宴飨等儀式中,向神靈或尊長誦讀祝禱文辭,以示虔敬或祈願。
文獻例證:
《周禮·春官·大祝》載:“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貞。” 其中“獻祝”即屬儀禮環節之一,由祝官進獻禱文。
後引申為向他人緻以慶賀、祝願之辭,含恭敬祝福之意。
文獻例證: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言:“賓主獻酬之禮,必有獻祝之儀”,此處指宴席間賓主互緻祝詞(《日知錄》卷二十八)。
二字組合強化了以言辭傳遞敬祈的儀式性内涵。
現代漢語中“獻祝”已罕用,但語義留存于“獻詞”“祝頌”等詞中。其古典語境下的莊重性,仍見于傳統書儀或文史研究。
權威參考來源:
“獻祝”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指在祭祀儀式中,主人向司祭者進酒的行為。這一用法源自《儀禮·特牲饋食禮》的記載:“獻祝,籩燔從,如初儀。”,體現了古代祭祀的規範流程,強調儀式中的禮節性動作。
指通過語言或禮物表達祝福與敬意。例如:“士民之獻祝者,鹹拟諸古循吏焉”(清代劉毓崧語),或現代造句“十全十美福綿綿,一樽秋酒再獻祝”。此時“獻”表奉獻,“祝”表祝願,組合後強調以具體形式傳遞美好祈願。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或仿古表達中。若需更詳細古籍例證,可參考《儀禮》相關注釋。
白璧三獻白虬班将襃拔剝削階級慘鸷刻核層山長便禅更暢豁誠惶誠懼錯身待漏單覂地重東溟洞啓蛾鬥販籴鳳念賦予稿門告文割肚牽腸跪拜鬼社孤嫠環保僭逆鏡水井鼃祭獸九成宮碑疾惡如仇奎垣枯形林館龍蛇名冊泯棄潛夜欺弄取鬧仍孫仍雲日轉千階尚羊哨厮折旋襫襏實錄收舉受塊舜韶宋牆台端他人吐番網禁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