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敬謹慎。《書·微子之命》:“恪慎克孝,肅恭神人。”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一》:“自膺上嗣,毓德春闈,恪慎于厥躬,祇勤于大訓,必能誕敷至化,安勸庶邦。” 明 李東陽 《封翰林院編修文林郎王君墓碣銘》:“故 瓚 美文翰,以恪慎稱於官焉。”
“恪慎”是由“恪”與“慎”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表示恭敬而謹慎的态度。《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恭敬謹慎”,強調言行舉止中兼具敬重與細緻的特點。從單字解析來看,“恪”本義為恭敬、恭守,《說文解字》釋為“敬也”,常用于“恪盡職守”等語境;“慎”則指小心、審慎,《爾雅·釋诂》注為“謹也”,如“慎終如始”等用法。二字組合後,詞義疊加強化,多用于描述對職責、禮儀或道德規範的高度自律。
該詞的古典出處可追溯至《尚書·周書》,其中“恪慎克孝”一句,以“恪慎”形容周成王恪守孝道的莊重态度。清代典籍《日知錄》亦載“臣子恪慎匪懈”,體現其在傳統倫理體系中的規範性意義。現代漢語中,“恪慎”屬于書面雅語,常見于表彰性文書中,例如“恪慎奉公”“恪慎其行”等表述,多用于強調對職責或操守的持守。
“恪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恭敬謹慎,常用于形容為人處世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言行恭敬而謹慎,強調對人或事的尊重與認真态度。例如《書·微子之命》中提到“恪慎克孝,肅恭神人”,即通過恭敬謹慎的行為體現孝道。
文獻出處
近義詞與用法
主要近義詞為“敬慎”,兩者均含恭敬、慎重之意。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語,如評價他人品德或描述曆史人物行為規範。
語義演變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古漢語中常見,尤其在表彰人物德行時,強調内外兼修的莊重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尚書》《新唐書》等原始資料,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隘口鼇抃遨放百故柏舟冰片倉箱側脈娼樓伧荒笞箠揣歪捏怪楚卞出價達标大門道而不徑隄垸放閑飛崿革舊維新拱架貢試晷影海葬蒿棘黃葅環濤谏省監統精景近用覺關涼清亮爽鄰畺離相螺號落落寡合漂擺纰薄破敝蒲陶酒前功盡滅錢局輕畢仁境弱累骟貓審罰十二女曙光愬愬叔援嫂溺帑椟探借天盤亭場望塵而拜危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