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禮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各緻禮餉,并辭不受。”
“禮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禮饷(拼音:lǐ xiǎng)意為“禮節性的饋贈”或“以禮物相贈”,屬于古代禮儀文化中的特定表達。該詞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經注·谷水》,原文記載:“各緻禮饷,并辭不受。”
詞義核心
結合“禮”的禮儀屬性和“饷”的饋贈含義,特指符合禮節規範的財物或物品贈送,常用于官場、社交等正式場合。例如,提到古代官員因禮饷豐厚與否影響升遷,側面反映其作為利益往來的媒介作用。
曆史用例
據記載,隋炀帝至江都時,江淮地區官員因禮饷的豐厚程度被決定官職升降,薄則停職,豐則升遷。這一例子說明禮饷在古代官僚體系中的實際影響。
“禮饷”是古代禮儀制度下的特定饋贈行為,兼具禮節與利益交換功能。其記載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經注》及相關史學資料。
《禮饷》是一個漢字詞語,代表着給予給客人或贈送給下屬的禮物或報酬。它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尊重他人、感恩和盡職的價值觀。
《禮饷》的拆分部首為示 (礻) 和饣 (食),示為左邊的部首,饣為右邊的部首。
《禮饷》共有11個筆畫。
《禮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官員們會按照規定的方式給予外來賓客禮物和獎勵,以示尊重和感謝。這個詞語也是根據這種文化習俗而形成的。
在繁體字中,《禮饷》的寫法為「禮餉」。
在古時候,「禮饷」的寫法為「禮㕮」或「禮餙」。雖然漢字的書寫方式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它們仍然保留了相同的意義。
1. 他贊賞别人的努力,并送給他們一份豐厚的禮饷作為鼓勵。
2. 在中國傳統家庭中,過年時給予長輩和小孩禮饷是一種尊敬和表達祝福的方式。
組詞:禮儀、饷金、奉饷、謝饷、鬻饷
近義詞:酬謝、賞賜、紅包、饋贈
反義詞:索饷、不給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