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教的意思、七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教的解釋

(1).古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互相間各自應當遵從的倫6*理規範。《禮記·王制》:“司徒脩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 孔穎達 疏:“七教,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婦三、君臣四、長幼五、朋友六、賓客七也。”《荀子·大略》:“修六禮,明七教。”

(2).古指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七種道德規範。《孔子家語·王言》:“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曾子 問:‘敢問何謂七教?’ 孔子 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争,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之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大戴禮記·王言》“尊齒”作“順齒”,“廉讓”作“強果”。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七教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七教是中國古代儒家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特指統治者教化民衆的七種基本倫理關系準則。其核心内涵源自《禮記·王制》,具體指代以下七種人倫關系的教化:

  1. 父子之教:強調父慈子孝,規範家庭内部長輩與晚輩之間的責任與義務。
  2. 兄弟之教:主張兄友弟恭,維系同輩手足之間的友愛與秩序。
  3. 夫婦之教:要求夫義婦聽(或作“夫義婦順”),确立婚姻關系中相互的尊重與分工。
  4. 君臣之教:規範君仁臣忠,明确統治者與臣屬之間的權利與責任。
  5. 長幼之教:提倡長惠幼順,維護社會不同年齡群體間的尊卑禮節。
  6. 朋友之教:注重朋友有信,強調人際交往中誠信守諾的準則。
  7. 賓客之教:涉及主客之禮,指接待賓客時應遵循的禮節與規矩。

文化意義:

“七教”系統總結了古代社會維系秩序的核心人倫紐帶,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具體實踐。統治者推行“七教”,旨在通過倫理教化實現家庭和睦、社會有序、天下安定,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這一概念對後世倫理規範、社會治理及教育理念産生了深遠影響。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七教”是中國古代倫理與道德教育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倫理關系規範(出自《禮記》《荀子》)

指七種基本人際關系的教化準則,包括:

  1. 父子:強調孝道與慈愛
  2. 兄弟:注重長幼有序與和睦
  3. 夫婦:倡導婚姻責任與相互尊重
  4. 君臣:規範上下級責任與忠誠
  5. 長幼:維護年齡輩分間的禮節
  6. 朋友:提倡誠信與互助
  7. 賓客:要求待客禮儀與尊重

這一體系旨在通過規範人際關系來“興民德”,是周代司徒官的重要職責(《禮記·王制》)。

二、道德行為準則(出自《孔子家語》)

指統治者應推行的七種道德教化:

  1. 敬老 → 民衆效仿孝道
  2. 尊齒(尊重年長者) → 社會形成悌道
  3. 樂施 → 民風趨于寬厚
  4. 親賢 → 引導擇友标準
  5. 好德 → 減少隱匿惡行
  6. 惡貪 → 恥于争奪私利
  7. 廉讓 → 崇尚節制謙遜

孔子認為此七教是“治民之本”,強調統治者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

兩種解釋的共同核心在于通過教化構建社會秩序,前者側重具體人際關系,後者強調統治者德政的輻射效應,均體現古代“政教合一”的治理思想。不同典籍中的表述差異(如“尊齒”與“順齒”)可能與文獻傳承或學派側重有關。

别人正在浏覽...

棒頭柸珓倍戰贲臨藏庋層标叉麻雀常世逴俗絕物詞翰粗論粗細貸施擋車工調察洞同封禅藳拂心浮遊生物躬蹈勾心鬥角歸觐果瓜古鉩汗位賀黃梅虹棟後評槐花黃花堦柳市簡秀籍産酷厲冷氣林戈六幕龍禁尉卵床毛人磨扇劈初牝雞牡鳴遷變趫捷奇怪癯顔襂襹折柬市工刷勘厮擡厮敬踏歌詞貼靠題字外照綫披兒蟹泉諧談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