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互相間各自應當遵從的倫6*理規範。《禮記·王制》:“司徒脩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 孔穎達 疏:“七教,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婦三、君臣四、長幼五、朋友六、賓客七也。”《荀子·大略》:“修六禮,明七教。”
(2).古指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七種道德規範。《孔子家語·王言》:“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曾子 問:‘敢問何謂七教?’ 孔子 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争,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之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大戴禮記·王言》“尊齒”作“順齒”,“廉讓”作“強果”。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七教漢語 快速查詢。
“七教”是中國古代倫理與道德教育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七種基本人際關系的教化準則,包括:
這一體系旨在通過規範人際關系來“興民德”,是周代司徒官的重要職責(《禮記·王制》)。
指統治者應推行的七種道德教化:
孔子認為此七教是“治民之本”,強調統治者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
兩種解釋的共同核心在于通過教化構建社會秩序,前者側重具體人際關系,後者強調統治者德政的輻射效應,均體現古代“政教合一”的治理思想。不同典籍中的表述差異(如“尊齒”與“順齒”)可能與文獻傳承或學派側重有關。
《七教》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可得到“丿”和“教”兩個部分。其中,“丿”是左撇子折線的意思,它屬于“丿字旁”部首;“教”是指教導、傳授知識的意思,它屬于“攴字旁”部首。在寫法上,“丿”部分的筆畫為一畫,而“教”部分的筆畫為一畫加上六畫,總共為七畫。
《七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經孔子傳授的七種教育方法。這七種教育分别是:仁愛教育、禮教教育、樂教教育、兵教教育、書教教育、數教教育和音節教育。這些教育方法代表了古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繁體字中,七教的寫法基本上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七教的寫法也并沒有太大變化。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篆文、隸書、楷書等不同的字體形式,但對于《七教》這個詞來說,大緻上的寫法并沒有變化。
以下是一個關于《七教》的例句:
他接受了父輩的七教,從小就受到了全面的教育。
《七教》這個詞,還可以進行組詞、找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操作。
組詞:七嘴八舌、七情六欲、教育
近義詞:教導、傳授、講授
反義詞:不教、不講、不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