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損益的意思、損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損益的解釋

(1) [income and expenses;profit and losses]∶指賠錢和賺錢

損益相抵

(2) [increase and decrease]∶增加和減少,指得失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允之任也。——諸葛亮《出師表》

詳細解釋

(1).增減;盈虧。《易·損》:“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漢書·禮樂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備。” 宋 葉適 《黃文叔<周禮>序》:“其序鄉遂溝洫,辨二 鄭 是非,凡一字一語,細入毫芒,不可損益也。” 魯迅 《花邊文學·算帳》:“我雖然并非 猶太 人,卻總有些喜歡講損益,想大家來算一算向來沒有人提起過的這一筆賬。”

(2).黜陟,升降。《周禮·夏官·司士》:“司士掌羣臣之版,以治其政令。歲登下其損益之數,辨其年歲,與其貴賤。” 鄭玄 注:“損益謂用功過黜陟者。”

(3).興革。《後漢書·趙岐傳》:“其後為大将軍 梁冀 所辟,為陳損益求賢之策, 冀 不納。” 宋 蘇轼 《永興軍秋試舉人策問》:“至於考功取士,皆有所損益,行之數年,卒未見其成。” 明 張居正 《請裁定宗藩事例疏》:“比時禮官,亦自以稽考累朝典制,博采諸宗建白,斟酌損益,既殫厥心矣。”

(4).減少;損失。 漢 晁錯 《說文帝令民入粟受爵疏》:“能以粟拜爵者,皆民之有餘者也。取有餘以給塞下之食,則富人有爵,而貧民損益于征賦矣。” 三國 蜀 諸葛亮 《又與張裔蔣琬書》:“令史失 賴厷 ,掾屬喪 楊顒 ,為朝中損益多矣。”

(5).削減盈溢。《世說新語·規箴》“ 何晏 、 鄧颺 令 管輅 作卦…… 颺 曰:‘此老生之常談。’”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聖人見陰陽之性,明存亡之理,損益以為衰,抑進以為退。”

(6).指《易》中的《損》卦與《益》封。《後漢書·逸民傳·向長》:“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讀《易》《損》《益》卦,喟然歎曰:‘吾已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唐 杜甫 《兩當縣吳十侍禦江上宅》詩:“ 仲尼 甘旅人, 向子 識損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損益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核心釋義

  1. 增減;改動

    指事物的增加與減少,或對原有内容的修改調整。

    示例: “損益舊章”指對原有規章制度的修訂完善。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盈虧;得失

    特指經濟層面的盈利與虧損,或泛指事物的得失利弊。

    示例: “權衡損益”意為衡量利益與損失。

    來源: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二、會計學專業釋義

  1. 企業財務術語

    在會計領域,“損益”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即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後的利潤或虧損。

    細分概念:

    • 損益表:反映企業盈利狀況的核心財務報表。
    • 損益平衡點:企業收支相抵時的臨界點。

      來源: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

三、單字溯源與擴展

四、同義詞辨析

“損益”作為複合詞,融合了哲學中的辯證思維(如《周易》“損益之道”)與實用性的經濟概念,其核心始終圍繞“增減變化”與“利益平衡”。在當代語境下,既是財務術語的專有表達,亦保留了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高度概括性。

網絡擴展解釋

損益是財務會計中的核心概念,用于衡量企業在一定時期内的經營成果,具體指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額,最終體現為利潤或虧損。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本質

損益亦稱“財務成果”,反映企業通過經營活動産生的經濟效益。當收入超過支出時形成利潤(純益),反之則為虧損(純損)。它是評估企業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的關鍵指标。

2.構成要素

3.會計處理

損益類科目(如“主營業務收入”“管理費用”)在會計期末需将累計餘額轉入“本年利潤”賬戶,結轉後餘額歸零。這一過程直接關聯所有者權益的增減。

4.作用與意義

示例公式

損益計算可簡化為: $$ text{利潤} = text{總收入} - text{總費用} $$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科目或報表編制方法,可參考會計教材或專業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

阪尹霸業艑郎蠶網重孫代史釣名定甲滌器番更改玉改步敢則是歌筒貢表骨軟筋酥旱荒泓泓回腰加非教典較訛及第花集料金矢九成宮醴泉銘具呈居士屩狙喜狂癖鲲魚良家子離拆靈露厲然漏洩縷述墨林墨衣囊櫜排陷凄如刃創畲客授業疏澹肆應送字酸噎碎冰探源逃匿條上踢馬刺通健慰譬文治無牛捉了馬耕田小毛謏説遐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