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國家的才幹。 晉 葛洪 《抱樸子·外篇自叙》:“一時莫倫,有經國之才。”《晉書·劉琨傳》:“祖 邁 ,有經國之才,為相國參軍、散騎常侍。”
“經國之才”是一個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治理國家的卓越才能,形容人具備治國安邦的學識與能力。其中“經”意為治理,“才”指才幹,整體強調治國方面的傑出才能。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外篇自叙》:“一時莫論,經國之才。”。後在《晉書·劉琨傳》中也有用例:“祖邁,有經國之才,為相國參軍、散騎常侍。”。
語法與用法
相關擴展
權威性說明
該成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評價曆史人物的政治才能,現代語境中亦可引申為對卓越管理能力的贊譽。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漢典及《抱樸子》原文。
《經國之才》這個詞意指具備統治國家的才能和智慧。下面将對這個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解析,介紹它的來源和繁體字形,以及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文章還會提供一些例句,同時列舉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經國之才》這個詞的部首是“廣”(廣告字旁)和“扌”(提手旁),共有10畫。部首“廣”表示廣泛的意義,擴展到整個國家。部首“扌”表示人的手,而“手”又是人們行動、操作的工具。
《經國之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文尚書》中的一句話:“愓愓在明王,惟交爾于爾室經國之才。”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在明君的身邊擔任經國之才時,隻與你共享你的室内之樂。繁體字形為「經國之才」。
古時候,《經國之才》一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才”是由“人”和“手”兩個部首組成,形狀像一個人的手掌,代表着才能;而“經”字則是由“日”和“田”兩個部首組成,表示在田間擔任經驗豐富的角色。這些組合形成了《經國之才》這個詞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經國之才》這個詞的例句:
1. 他展現出了作為一位領導者所需的經國之才。
2. 他是這個國家的經國之才,能夠做出明智而具有前瞻性的決策。
3. 這位政治家被視為經國之才,因為他在經濟發展和外交關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下是一些與《經國之才》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才華橫溢、國之棟梁、經世緻用
近義詞:治國之才、治世之材、統禦之智
反義詞:無能之輩、庸才、昧智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