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盥洗用具。注水用匜,承水用槃。《儀禮·公食大夫禮》:“小臣具槃匜,在東堂下。” 鄭玄 注:“為公盥也,公尊不就洗。”《後漢書·禮儀志下》:“東園武士執事下明器……槃匜一具,杖、幾各一。” 清 唐孫華 《題文姬入塞圖》詩:“ 晉 氏獻容三廢後,拂廬猶自捧槃匜。”
“槃匜”是一個包含器物本義與成語引申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槃匜是古代盥洗用具的組合:
作為成語,“槃匜”比喻人有才華卻無處施展:
需注意,成語用法較罕見,更多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而器物本義在禮儀記載中更為明确。
《槃匜》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一種容器,用來盛放器物”。根據《辭海》的解釋,它是康熙字典的小篆字形,可以拆分為“木”和“匚”,表示容器是由木材制成的。
根據《康熙字典》,《槃匜》的部首是木(木字旁),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槃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它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盤匜」。
根據《說文解字》,《槃匜》在古時的寫法為“槃匭”,表示了這個容器的形狀。
1. 他從槃匜中取出了一把古劍,閃閃發光。
2. 這個槃匜被認為是古代王室的貴重文物。
槃匜蓋、槃匜蓋(pányí gài)- 指槃匜的蓋子。
槃匜狀(pányí zhuàng)- 形容物品的形狀像槃匜。
木盛器、木匚、木方 - 都指用木材制成的容器。
石器、鐵器 - 指用石頭或鐵制成的容器,與《槃匜》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