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病。《後漢書·黨锢傳·何颙》:“及 董卓 秉政,逼 顒 以為長史,託疾不就。”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因詩辱》:“ 劉 慮遭毒手,託疾而歸。”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拜命僅期月,即託疾引去矣。”
“讬疾”(也寫作“托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假托生病、借口有病。它常用于描述古人以生病為理由,推辭或回避某些事務(如官職、責任、邀請等),通常帶有策略性或委婉拒絕的意圖。以下是詳細解釋:
合稱“讬疾”,即假借生病之名。
《漢語大詞典》
托疾:借口有病。
例證:
《三國志·魏志·管甯傳》:“太祖為司空,辟甯,度子康絕命不宣,皆稱疾不就。”
來源:漢語大詞典 - 托疾(需訂閱訪問)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托疾:以生病為借口推辭。
例證:
《後漢書·郭太傳》:“司徒黃瓊辟,太常趙典舉有道,并不應,托疾避世。”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實體書,無公開鍊接)
《王力古漢語字典》
托:假托、借口。
疾:疾病。
托疾:稱病推辭。
來源:中華書局《王力古漢語字典》(實體書)
政治避禍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田忌亡齊而之楚,鄒忌代之相齊,恐田忌欲以楚權複于齊,杜赫曰:‘臣請為君留之楚。’因謂楚王曰:‘鄒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權複于齊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齊也,鄒忌以齊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複于齊,必以齊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田忌因謝病不朝,托疾而去。”
解讀:田忌為避政治迫害,以病為由辭官離齊。
拒絕出仕
《晉書·隱逸傳·戴逵》:“孝武帝時,以散騎常侍、國子博士累征,托疾不就。”
解讀:戴逵借病推辭朝廷征召,體現隱逸之志。
“讬疾”反映了古代士人的處世智慧:
詞彙 | 含義 | 區别 |
---|---|---|
讬疾 | 假托生病 | 強調“病”為借口 |
稱病 | 宣稱有病(可能真實) | 不強調真假 |
辭疾 | 以病推辭 | 更直接,少策略性 |
參考資料
“讬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ō jí,其核心含義是“托病”,即假借生病為理由推脫某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讬”(同“托”,假借、借口)和“疾”(疾病)組成,字面意為“借疾病之名”,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以生病為借口回避責任、官職或任務。例如《後漢書·黨锢傳·何颙》記載:“董卓秉政,逼顒以為長史,託疾不就。”這裡指何颙面對董卓的逼迫,借口生病拒絕擔任官職。
用法與語境
“讬疾”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尤其在曆史記載中,常見于人物推辭官職、逃避政治紛争等場景。類似的表達還有“稱病”“托病告假”等。
相關詞彙辨析
延伸知識
與“讬疾”相關的成語包括“烘雲讬月”“攀龍讬鳳”等,均以“讬”表達寄托、依托之義,但具體語境需結合使用。
該詞體現了古代漢語中委婉表達拒絕的修辭方式,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通過《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驗證。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百尺杵步庑踩鋼索草薙禽狝常服襜幌寵訪雌視掉以輕心飯轍販質肥甘富蕃高分子功能材料公車上書過變孤屠橫遭合演弘粹篁徑昏嚚加持翦草除根姜桂之性酵母假塗潔皙晶沁金選九曲腸眷想開解檻穽兩意料理瀝瀝淅淅令質留底名部迷蹤拳劈刀秋直染愛宂下容養柔遠能迩尚年水鳥肆情馊點子退婚味素五尺無氣歇橡飯菁羹暹國骁悍解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