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頑;愚昧。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皇武》:“狡衆昏嚚,甚毒于酲。” 明 方孝孺 《題萬寶室》:“誓将修復 孔 業,為世開昏嚚。”
“昏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以下為綜合解析:
“昏嚚”指愚昧無知的狀态,常用于形容人的心智蒙昧或缺乏判斷力。例如: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建議通過《漢語大詞典》或古漢語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昏嚚》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指天色昏暗或者思維迷糊不清的狀态,常用來形容光線昏暗、天氣陰沉、心境迷茫等情況。
《昏嚚》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日,它的總筆畫數是18,其中部首“日”的筆畫數是4。
《昏嚚》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其意思保持了相對穩定。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昏暈」。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往往與現代有所不同。《昏嚚》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是「昬霭」。
1. 天色逐漸昏嚚,下起了細雨。
2. 在那個昏嚚的角落,我迷失了方向。
3. 她的思維在昏嚚中逐漸清晰起來。
昏嚚的組詞:
1. 昏嚚不明:形容思維迷糊不清。
2. 昏嚚一片:形容天色昏暗無光明。
近義詞有:
1. 昏暗:形容光線暗淡或不明亮。
2. 陰沉:形容天氣陰雲密布、心情低落。
反義詞有:
1. 明亮:形容光線明亮、清晰。
2. 暢快:形容心情舒暢、思維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