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病。《后汉书·党锢传·何颙》:“及 董卓 秉政,逼 顒 以为长史,託疾不就。”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因诗辱》:“ 刘 虑遭毒手,託疾而归。”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拜命仅期月,即託疾引去矣。”
“讬疾”(也写作“托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假托生病、借口有病。它常用于描述古人以生病为理由,推辞或回避某些事务(如官职、责任、邀请等),通常带有策略性或委婉拒绝的意图。以下是详细解释:
合称“讬疾”,即假借生病之名。
《汉语大词典》
托疾:借口有病。
例证: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皆称疾不就。”
来源:汉语大词典 - 托疾(需订阅访问)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托疾:以生病为借口推辞。
例证:
《后汉书·郭太传》:“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并不应,托疾避世。”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实体书,无公开链接)
《王力古汉语字典》
托:假托、借口。
疾:疾病。
托疾:称病推辞。
来源:中华书局《王力古汉语字典》(实体书)
政治避祸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君留之楚。’因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田忌因谢病不朝,托疾而去。”
解读:田忌为避政治迫害,以病为由辞官离齐。
拒绝出仕
《晋书·隐逸传·戴逵》:“孝武帝时,以散骑常侍、国子博士累征,托疾不就。”
解读:戴逵借病推辞朝廷征召,体现隐逸之志。
“讬疾”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处世智慧:
词汇 | 含义 | 区别 |
---|---|---|
讬疾 | 假托生病 | 强调“病”为借口 |
称病 | 宣称有病(可能真实) | 不强调真假 |
辞疾 | 以病推辞 | 更直接,少策略性 |
参考资料
“讬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uō jí,其核心含义是“托病”,即假借生病为理由推脱某事。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讬”(同“托”,假借、借口)和“疾”(疾病)组成,字面意为“借疾病之名”,常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以生病为借口回避责任、官职或任务。例如《后汉书·党锢传·何颙》记载:“董卓秉政,逼顒以为长史,託疾不就。”这里指何颙面对董卓的逼迫,借口生病拒绝担任官职。
用法与语境
“讬疾”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尤其在历史记载中,常见于人物推辞官职、逃避政治纷争等场景。类似的表达还有“称病”“托病告假”等。
相关词汇辨析
延伸知识
与“讬疾”相关的成语包括“烘云讬月”“攀龙讬凤”等,均以“讬”表达寄托、依托之义,但具体语境需结合使用。
该词体现了古代汉语中委婉表达拒绝的修辞方式,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理解。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通过《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一步验证。
白鱼暴跌饱卿宝挝扁平足褊陿餔糟啜漓裁缝长戈陈榻充赋重挂传序攒射丹图瞪服奉给抚局复赛垓下歌光朗朗卦气国城罕伦好话洪福齐天欢感火房监书佳人才子记结金光空绝壼训良种连环画连褰柳圈毛玻璃冒干米粉肉刨根儿烹轘菩萨低眉迁项啓闭塞取怒散兵熟复疏涩俗情堂花桃雨填阬满谷佃作痛切委弃无辜无日武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