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塗的意思、假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塗的解釋

亦作“ 假塗 ”。亦作“ 假途 ”。借路。《公羊傳·僖公四年》:“ 桓公 假塗於 陳 而伐 楚 。”《戰國策·趙策三》:“将之 薛 ,假塗於 鄒 。”塗,《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作“途”。 漢 牟融 《理惑論》:“君文武兼備,有專對才,今欲相屈,之 零陵 、 桂陽 ,假塗於通路,何如?”《二刻拍案驚奇》卷四:“ 張貢生 道:‘赴京廷試,假途貴省,特來一覲台光。’”參見“ 假道 ”。


見“ 假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假塗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多用于文言文或特定曆史文獻中,其含義可從字義和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假”在古漢語中常通“借”,如《左傳·僖公五年》有“假道于虞”的記載;“塗”則通“途”,意為道路。因此,“假塗”本義為“借路”,指暫時借用他人的道路通行。例如《戰國策·齊策》中“假塗于鄒”即指借道鄒國,屬于軍事或外交策略的表述。

  2. 出處與例證

    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如《荀子·勸學》中“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雖未直接使用“假塗”,但“假輿”的用法可佐證“假”的“借用”含義。另據《漢語大詞典》釋例,“假塗”在古代公文中亦用于描述臨時借用官方通道的行為。

  3. 用法與引申義

    “假塗”除字面意義外,可引申為通過某種途徑達成目的。如明代《醒世恒言》中“假塗暗度”一詞,即比喻借表面行為掩蓋真實意圖,體現其詞義的擴展性。現代漢語中,“假塗”已極少使用,僅在研究古籍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出現。

  4. 現代語言中的關聯

    當代詞彙“假途滅虢”(出自《左傳》)與“假塗”含義相近,常被用作成語,強調借路行事的策略性。此類用法在曆史、文學研究中仍有參考價值。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20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假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意為“借路”,即通過某地時需要借用他人的道路通行。其異體形式包括“假塗”“假途”,三者含義相同。

  2. 古籍出處

    • 《公羊傳·僖公四年》記載:“桓公假塗于陳而伐楚”,指齊桓公借道陳國攻打楚國。
    • 《戰國策·趙策三》中描述:“将之薛,假塗于鄒”,即前往薛地時需借道鄒國。
  3. 用法特點
    多用于軍事或外交場景,強調臨時性借用路徑。例如漢代牟融《理惑論》中提到通過“假塗”實現戰略目的。

  4. 相關詞語

    • 假道:與“假塗”同義,均指借路。
    • 假途滅虢:著名典故,出自《左傳》,指借路為名行侵占之實,體現該詞的策略性延伸含義。
  5.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文言作品或曆史文獻中。其簡化形式“假途”偶見于成語或書面表達。

注意:部分網頁(如-10)提及的“僞塗”為另一詞彙,意為“邪道”或“僞善”,與“假塗”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谙達阿主沙裡拜求寶校草賢俦人揣說帶擕帝母東帝鍛鍊蜂猜蝶觑風術付息蜉蝣島各位寡為喚質壺罍椒岸挾提嘉貞濟代饑乏驚浪荩箧急人舅氏畿嶽郡郭黎俗癃憊亂點鴛鴦譜庬澒默然無語内存破說起鬨騎箕翼騎馬找馬青龍幡輕柔七十二賢權宜去污粉如切如磋穑事上主笙歌聖男滲雜戍鼙素位壇壇罐罐頭艙推想尾尾無邊無沿仙音燭小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