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國名。故地在今 泰國 宋家洛 一帶。《元史·外夷傳三·暹》:“ 暹國 ,當 成宗 元貞 元年,進字金表,欲朝廷遣使至其國。”
“暹國”是一個曆史名詞,其含義與用法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區别,具體可歸納如下:
“暹國”是泰國的舊稱,對應中國古代對泰國的稱謂“暹羅”(Xiānluó)。該詞發音為xiān guó,既是成語也是曆史地理名詞。
古國名稱
暹國指13世紀至14世紀由泰族建立的素可泰王國(Sukhothai Kingdom),其故地位于今泰國中北部的宋家洛(素可泰)一帶,曾與元朝(1271-1368年)建立外交關系,《元史》記載其多次遣使朝貢。
與“羅斛國”的合并
14世紀中葉,南方的羅斛國(今泰國華富裡地區)吞并暹國,建立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中國史書将合并後的國家稱為“暹羅斛”,後簡化為“暹羅”。
明朝的正式定名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此後“暹羅”成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固定稱謂,沿用至20世紀中期。
1939年泰國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短暫恢複“暹羅”,1949年最終定名“泰王國”(The Kingdom of Thailand)。如今“暹國”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特定文化表達中。
暹國既是泰國古代政權(素可泰王朝)的專稱,也是中國史書對泰國地區的泛稱,其演變反映了中泰兩國曆史上的密切交往。
《暹國》是指泰國的古稱,泰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曾經以《暹羅》、《暹泰》等不同名稱被稱呼。
《暹國》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日”和“友”兩個部首,由總共12畫組成。
《暹國》一詞源于梵文的"Syam",最早見于15世紀初的中國明代史書《光宗憲章》。當時中國與泰國進行貿易往來,所以泰國被稱為“暹波”或“暹羅”。後來,國際間廣泛使用的詞為“暹羅”。
《暹國》的繁體字為「暹國」。
根據古籍記錄,《暹國》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暹圙」。
1. 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經到過《暹國》。
2. 《暹國》的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暹羅、暹泰、暹泊、暹猛、暹悍
泰國、泰王國
明國、中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