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暹國的意思、暹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暹國的解釋

古國名。故地在今 泰國 宋家洛 一帶。《元史·外夷傳三·暹》:“ 暹國 ,當 成宗 元貞 元年,進字金表,欲朝廷遣使至其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暹國是13至14世紀存在于東南亞地區的古代政權,漢語文獻中對其記載始見于元代周達觀《真臘風土記》。該政權核心區域位于今泰國素可泰府一帶,其名稱源于梵語"śyāma"(意為深色或黃金),與中國古籍中"暹"字表"日光升起"的會意造字形成跨文化轉譯。

在政權沿革方面,暹國于1238年擺脫高棉吳哥王朝統治獨立建國,1350年與南方的羅斛國合并形成阿瑜陀耶王朝,該事件被明代《瀛涯勝覽》記載為"其地舊名暹羅斛"。政治制度上實行君主集權制,都城素可泰現保存有世界文化遺産等級的瑪哈泰寺遺址。

從語言學視角考察,《康熙字典》釋"暹"為"日光進也",這與泰國學者素集·翁貼《泰族族稱考》中"該民族自稱為'自由之民'"的論述形成文化呼應。當代考古發現證實,暹國時期已出現成熟的稻作農業體系和水利管理系統,其陶器制作技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至中國東南沿海地區。

網絡擴展解釋

“暹國”是一個曆史名詞,其含義與用法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區别,具體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暹國”是泰國的舊稱,對應中國古代對泰國的稱謂“暹羅”(Xiānluó)。該詞發音為xiān guó,既是成語也是曆史地理名詞。

二、曆史背景與演變

  1. 古國名稱
    暹國指13世紀至14世紀由泰族建立的素可泰王國(Sukhothai Kingdom),其故地位于今泰國中北部的宋家洛(素可泰)一帶,曾與元朝(1271-1368年)建立外交關系,《元史》記載其多次遣使朝貢。

  2. 與“羅斛國”的合并
    14世紀中葉,南方的羅斛國(今泰國華富裡地區)吞并暹國,建立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中國史書将合并後的國家稱為“暹羅斛”,後簡化為“暹羅”。

  3. 明朝的正式定名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此後“暹羅”成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固定稱謂,沿用至20世紀中期。

三、使用場景

四、現代關聯

1939年泰國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短暫恢複“暹羅”,1949年最終定名“泰王國”(The Kingdom of Thailand)。如今“暹國”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特定文化表達中。

暹國既是泰國古代政權(素可泰王朝)的專稱,也是中國史書對泰國地區的泛稱,其演變反映了中泰兩國曆史上的密切交往。

别人正在浏覽...

敗家相拜帖匣不譓財爻殘香朝靴赤爵銜丹書打棍子待阙蹈騰點明東床之選返鹽鬼吹燈鶴翎紅河役換牙壺馂禍首間不容緩江腹稽诟極界京語矜忤九孔針巨典看盞可見光科儀苦志辣語樂極生悲連底連面廉恕曆史意義镂管霾霧媒妁内斂泥蛋盤折漂泛浦溇侵抄情舊擎天柱全球認死扣兒三奇繩墜時朝燧石枱布藤椅通馭枉渚挽回五箭先澤